Image

耗资60万两银子修建的江汉关大楼,曾是武汉地标建筑

2020-08-15

人是有记忆的,城市也有自己的记忆。城市的记忆,就是那些矗立在城市里的各种建筑。对于武汉来说,位于汉口沿江大道和江汉路交汇处的江汉关大楼,便是城市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们从159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吧。

1861年11月,英国人根据《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条约规定,提出在汉口设立海关,这就是江汉关。1862年1月1日,清朝批准了江汉关的设立。于是,江汉关和江汉关监督署先后设立。

汉口江汉关与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津海关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四大海关。随着汉口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加,江汉关业务量急剧增加,原来的办公楼不适应需求,必须兴建新的办公大楼。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江汉关新办公大楼的兴建,几经搁置,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正式开工。直到1921年7月,江汉关新办公大楼才敲定了修建地址,开工建设。只用了一年多时间,1922年11月江汉关新办公大楼宣告落成,并举行了奠基典礼。

江汉关大楼位于今天汉口沿江大道和江汉路交汇处,毗邻浩浩荡荡东流的长江,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由主楼和顶部的钟楼组成。主楼有4层,钟楼有5层。大楼通高41米,总高度45.85米,是当时汉口乃至于整个武汉三镇最高的建筑物,在附近的建筑群里有如鹤立鸡群,非常显眼,因此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

江汉关大楼的建筑风格为英国古典主义,又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一栋标准的西式建筑。可是,江汉关大楼主楼顶部镶嵌的“江汉关”3个大字,却是传统的中式题匾,由书法家撰写而成。这个题匾的题写,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负责修建江汉关大楼的人,是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安格联曾经在1906年——1908年担任江汉关税务司。1910年,安格联接替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成为第三任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为了让江汉关大楼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决定按照传统中国建筑的惯例,邀请一名书法家来书写“江汉关”3个大字。

当时,担任湖北教育厅厅长的宗彝,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是晚清举人出身,早年苦练过颜真卿、苏轼的书法,后来又临摹汉魏碑帖,融会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笔力古朴遒劲,刚柔相济。许多人前往宗彝家中求字,使得他家门庭若市。

安格联慕名找到宗彝,表达了请他书写“江汉关”3个大字的想法。宗彝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江汉关”3个大字里,“江”的笔画太少,而“汉”“关”两个字的繁体字笔画又太多,很难协调一致。因此,宗彝写了很多次,才终于写出了一幅雄浑遒劲的“江汉关”。

按照书法家的惯例,撰写题匾时,是会落下自己的名字。可是,当江汉关大楼在凿刻“江汉关”题匾时,省去了署名,使得“江汉关”3个大字显得更加大气。为此,安格联当面向宗彝表达歉意。宗彝通情达理地表示了谅解。

当然,润笔费用是少不了的。安格联送了宗彝500两银子,是宗彝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在当时,500两银子可以在武汉中心地带买上一座不错的房子了。

江汉关大楼总共花了多少钱呢?根据记载,江汉关大楼的建造费用大约为53.11万两银子,加上地价7.1万两银子,合计约60.21万两银子。

江汉关大楼自建造以来,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以及战争的严峻考验。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爆发。日军曾经对武汉进行空袭,江汉关大楼是一座很醒目的目标,自然受到了日军的空袭。幸运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江汉关大楼虽然有所损毁,但没有受致命伤,依然屹立在长江之滨。

抗战胜利后,1946年——1947年,江汉关大楼用了两年的时间来进行重修,恢复昔日的壮观形象。

上世纪80年代,江汉关大楼曾经作为湖北省外贸局和武汉海关的办公楼。后来,湖北省外贸局搬走,武汉海关独自在大楼办公。2001年6月,江汉关大楼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9年,为了保护江汉关大楼,武汉市与武汉海关签订协议,武汉海关搬出大楼,择地建设办公大楼,江汉关大楼被改造成博物馆,即2015年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江汉关博物馆。

大家如果有机会,不妨到江汉关博物馆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触摸这座百年建筑和它背后的风云故事。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