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叱咤文坛的林徽因,是不是个好的建筑师?看过手绘稿就能一目了然

2020-08-16

肖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历史是充满挑战的传承,每个人手中的火炬都见证了那个时代最光辉的时刻。百年之后,人们手中接过熊熊燃烧的接力棒,它是否依旧能够化作辉煌?渺小如我们,却依旧可以成为火种,发光发热。

民国时期,一个才女曾经聚集了无数人的目光。那个一生生活在爱情之中的幸福女子,那个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事业成功者。叱咤文坛的林徽因,人们皆道她的建筑技术高超,然而她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呢?看过她的手绘稿,就能一目了然。

潜移默化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年少的教育奠定了人们一生前进的方向,那些生活中的收获与付出,幻化为一缕缕青烟,成为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记忆

林徽因从小便是天之娇女,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诗人以及书法家。林徽因的父亲曾经远渡重洋来到日本,成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他精通英文和日本,也在不经意之间对林徽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徽因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知识青年,她的诗歌灵动而缠绵,林徽因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女。林徽因的英语十分流利,这也是她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彼时的林徽因渐渐在文人的圈子中声名鹊起,她与胡适、徐志摩成为了至交好友。

1923年,胡适、徐志摩创办了新月社,林徽因成为了话剧女主角。她读书范围广、理解透彻、英语流畅,将话语中的人物演绎地生动而灵活。胡适对林徽因的评价颇高,将她称之为中国一代才女。

才女是大多数人对林徽因的印象,然而林徽因身份多重,叱咤文坛的同时,她也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不解之缘

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一起来到欧洲游历。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林徽因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高耸的建筑,优美的线条,厚重的文化底蕴,林徽因第一次感受到了蕴藏在建筑之中的不可思议,自此她对建筑学产生了迷恋。

每个人都在目标的驱动下不停地前进着,路上尽管荆棘遍布,人们却始终有着战胜一切的勇气。

1924年,林徽因获得了一个学习建筑学的机会,她与梁思成一起来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彼时的建筑系并不支持女生选修,为了能够留在大学,林徽因主修美术,将建筑学作为自己的辅修学科。

身为美术系的学生,林徽因算不上天赋极高。起初林徽因的绘画能力只能用一般来形容,然而林徽因热爱建筑,手中的画笔就是自己最好的武器。

为了能够有所突破,林徽因东奔西走,在许多名师的指导下不断锻炼自己的绘画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林徽因的努力以及名家的指导之下,林徽因的绘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

人生目标

关于林徽因是不是个好的建筑师这一问题,众人在看过她的手绘稿就知道了。林徽因曾经与丈夫在考察了古代建筑之后画了一幅完美的手绘稿。手绘稿上的所有线条十分笔直,仿佛是林徽因依靠工具完成一般。

然而林徽因所有的线条都是一笔构成,并没有借助任何外力,这便是她扎实基本功的具体表现。尽管线条与其他的部分相比来说难度并不高,但是手绘稿的基础便是一条条线,林徽因出色的线条表现为一幅精美的建筑手绘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林徽因刚刚与梁思成完婚,彼时的她还是一个处在甜蜜生活中的少女,便用画笔记录下了自己初为人妻的心境。

林徽因提笔画了一幅名为《故乡》的水彩画,整幅画的基调为暖色调,让人内心十分安静。林徽因画了傍晚时分的人生百态,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有人坐在自家门口前,感受到黄昏到来之前的烟火气

林徽因在这幅水彩画中展示了自己超高的绘画技巧,整幅画的构图、色彩选用、线条等运用十分合理。远远看去,人们竟然真的能够身临其境,回忆起自己的故乡与最初的思念。

林徽因是东北大学的校徽设计者,东北大学的校徽名为白山黑水,分别代表着长白山与黑龙江。

东北大学的校徽整体呈现一个圆形,中间刻着东北大学四个字,下面刻着两只动物,分别为熊和狼,也是东北地区十分常见的动物。在东北大学校徽的下半部分,熊与狼分别位于白山的两侧,他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东北大学的校徽是林徽因在抗战时期设计的,彼时的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之下生灵涂炭,林徽因涉及东北大学的校徽意在向人们传达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理念。

东北大学的校徽兼具东北的特色,同时饱含着那个历史背景之下人们毕生的信念。林徽因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家,更是一个以国家为一切的爱国者

林徽因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家,因此她对所有的古代建筑都保持着最大的热爱。曾经的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分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历史传统。

文坛诗人郭沫若曾经想要推掉北京的古老城墙。在他看来,现实社会需要改革,而建筑就是改革的第一步,唯有建筑风格改变,人们的思想才会随之改变。郭沫若想要运用新的技术建造全新的城墙。

听闻郭沫若的计划,林徽因的表情十分严肃。她坚决反对拆掉从前北京的古老建筑,古代建筑是历史的根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一旦被拆除,人们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彼时的林徽因人微言轻,中国的大潮流便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林徽因无法对抗整个社会,便亲眼见证了一座座的古代建筑变成废墟。

望着建筑倒塌的身影,人们欢欣鼓舞,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时候的他们没有想到,之后的中国在找寻历史遗迹以及修复古代建筑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整个国家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人们在匆匆前行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中国的传统已经丢失。放眼望去,北京城之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少之又少,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人亲手将自己的历史财富埋葬。

人们从破坏古代建筑的打击中清醒过来,有关部门紧急恢复从前的记忆,他们运用现代技术复原了从前的古代建筑。尽管百分之百还原,可是人们再也找寻不到最初的模样。曾经林徽因拼命挽留的历史,林徽因将之作为生命的建筑成为了一种赝品,失去的事情已然逝去,伤痛却永远存在着。

如果当初人们听从林徽因的建议保留中国传统建筑,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种光景呢?林徽因将自己所有的热爱倾注于建筑本身,因为热爱,不负深爱,这便是一个建筑家最高的信仰与坚守。

世间流言纷纷,人们无法预知未来,却能够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都在经验的积累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遭受质疑,就用自己无可挑剔的能力给对方致命一击。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领域中闪闪发光的存在。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