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苏轼到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官场处处受挫,晚年因暑热离世

2020-08-17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生平写下的最后一首诗,短短几个字却写下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我们一遍一遍研究苏轼,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代文豪很有名?因为他对医学研究有帮助?肯定不止这些,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文章、事迹之外,我们希望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鲜活,再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错失状元之名

苏轼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头衔相信读者们大都如数家珍,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大概也是一个天才人物,考个某省文科状元不是问题。说起状元,不知道是否有人看过热播剧《清平乐》,最后几集就有一小段描述苏轼当年进京赶考的故事。

嘉佑元年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文风简明洒脱,和当时只考究文字用典不问实际的文风大相径庭。令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其他几个主考官眼前一亮。可苏轼的文章偏偏被欧阳修担心是自己学生曾巩所做,为了避嫌只得了第二名。

命运给苏轼开了玩笑

苏轼失去了状元光环,但得到了欧阳修点赞光环,于是名动京师彻底火爆。然而天妒英才,当苏轼等待着和父亲一起大展身手的时候,母亲去世守孝三年。之后回京不到两年时间,还未站稳脚跟的苏轼再度面临父亲去世,继续守孝三年。

接着是妻子,三年又三年的守孝让苏轼空有一腔热血和为民请愿的心,却错过施展抱负的最佳时机,因为王安石上位了。

一腔抱负不能施展的苏轼在熙宁四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跟王安石对上。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无奈之下苏轼只能请求出京任职。在杭州、密州和徐州都转了一圈之后,留下了革新除弊,因法便民的好成绩,原本顺顺利利可以继续从政,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躲不过的乌台诗案

这一次虽然不能把责任单纯地归咎于时运不济,但苏轼确实有点冤枉。

苏轼是个书法家、画家,他是一个诗人,诗人写文章就是为了宣泄情感,表达情绪,所以苏轼只要运用文字,可能就不由自主带有一些"个人习惯"。这种"个人习惯"在平常的诗文体现,风平浪静的时候不起眼,也不影响什么,但出现问题的时候却会被人拿出来大做文章。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是苏轼给皇帝的官方信件中写道的,其实只是一句自我评价,然而在新党眼中,这就是漏洞,就是突破点。那时候的苏轼可能不知道有一种类型的罪过叫做"文字狱"。

在清朝,每次"文字狱"都是一场浩劫,因为文人墨客最喜欢拿文字说事,平时是用错了词就要被抨击,而在官场就可以把用错了词当做一种对付政敌的手段,就可以想方设法断章取义定一个不忠不敬的大罪!于是,一封《湖州谢表》引发出一连串系列反应,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者高达数十人,如果不是因为宋朝有规定,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能否躲过一劫,能否流传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千古名作,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一段经历称为牢狱之灾也好,巨大打击也好,彻底让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心灰意冷的他似乎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决心寄情山水,挥墨成章。

做东坡居士以后

当苏轼过了四十不惑的年纪,每每回想起来,他年少成名,却在最有激情最能施展抱负的时候不断守孝;他重回朝堂,只顾抨击王安石变法新政严苛,却忘了现在的朝堂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朝堂。游山玩水中,苏轼想通了很多,他选择做典型的豪放派诗人,我们从他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苏东坡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苏轼。

很快,宋哲宗即位,朝中主力党派变换,苏东坡回到了皇帝身边,可他看着保守势力一重掌政权就极力打压"王党",随即认为保守势力与所谓"王党"是一丘之这个时候他又开始把矛头指向初显腐败的保守势力,这就是苏轼的选择。

苏轼一心以民为本,他最在乎最看重的从来都不是党派或者政见如何,他只希望百姓和乐,国泰民安。可惜他这股清流在古代朝堂很难存活,得罪了保守势力的苏轼又遭诬告陷害。此时的他算是把两方都得罪了,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好在这次苏东坡是有选择的,直接自求外调出京。

这次的选择大概是顺利的,在杭州呆了几年,修建苏堤,生活惬意。但这样的时光对于苏轼来说太过短暂,元祐六年被召还朝,不到几月时间又被外调,一个年仅近六十的老人折腾来折腾去,在扬州待一年,又去了定州,待了不到一年,哲宗执政,开始被贬至惠阳。三年之后,62岁高龄的苏轼被放逐在了最远最荒凉的地方海南岛儋州。

苏轼称儋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言"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似乎在哪里都会发光,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记。苏轼在儋州办学堂,整肃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到了最后三年,徽宗即位后,苏轼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元符三年四月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65岁高龄他还要继续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年的南京酷热,苏轼见到老友米芾十分激动以致饮食不当,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而在北归途中病情加重,苏轼没有寻求良医反而坚持自己治病配药,由于药不对症,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可叹可惜。

结语

作为古人,苏轼的一腔抱负一定是做官好造福一方百姓,可命运跟他开了无数个玩笑,让他始终只能辗转多地,在地方上做一些事,却无法真正撼动那个时代。如果苏轼可以生活在现代,尝试专注于东坡肉或者寒食帖,弃文从商说不定就是另一片天地呢?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