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书展何为文学的“怪诞”与“真实”?中国作家深度解读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

2020-08-17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我们如何思考世界,以及也许更为重要的,我们如何讲述世界———有着巨大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讲述发生的事,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消失、消亡……有故事的人、写故事的人,统治着这个世界。”201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她的受奖演说里,强调了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人类生活日益仪式化、肤浅化的世界里,讲故事和虚构作品的意义,也由此将她的更多作品带入了世界读者的视野。今年7月,托卡尔丘克最新作品《怪诞故事集》被引进中国出版,8月份她的短篇小说集《衣柜》也即将和读者见面。这些作品里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怪诞又温柔,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每个故事都潜藏着对这个飞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隐喻,都在揭示着“怪诞”之下的某种“真实”。

诺奖光环让很多中国读者认识了托卡尔丘克,并开始阅读她的作品。其实,在获奖之前,她的作品在中国已经被不少作家同行、评论家深度阅读。

8月14日下午,著名作家孙甘露、鲁奖作家鲁敏和评论家周立民,来到上海书展的分会场——思南公馆,和读者分享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作品《怪诞故事集》《衣柜》,分享他们各自深度阅读托卡尔丘克的心得感受。

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怪诞”故事,并非我们以为的志怪或魔幻式写作,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跨越了想象边界的某种“真实”,是当下这个信息化、碎片化时代下,对于人们生活经验和生命经验的别样书写。

鲁敏是从短篇开始读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为什么我们要读一个不太熟悉的小语种作家?因为她有一种特殊的多样性、奇异性、陌生性。小说里面的心理性的手法非常多。她会帮你打破所谓的类型小说、传统小说、科幻小说之间的疆界,揉在一起读。比如我特别喜欢的一篇就是《接缝》。读的时候,我特别感同身受。对于当我们跟外界格格不入,或者发生某种偏差的时候的感受,我觉得托卡尔丘克找到了很好的表达方式。作为读者来说,特别心有戚戚,觉得她写的特别对。我觉得她很像女版莫言,在某些段落上。比如《绿孩子》,她把民间故事放在里面写,她的那种狂放色彩、不拘一格,有点像莫言。“

周立民则分享了他读《怪诞故事集》的收获,“会让我们暂时从已经有点忙乱、混乱、迷茫的时间脱离,会让我们出来片刻;出来片刻我们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们会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和跟我们世界的关系。”在孙甘露看来,虽然托卡尔丘克讲的都是怪诞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都是非常具有心理深度。她把我们日常的经验,通过一个怪诞的方式,重新把它召唤出来。”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1989年凭借诗集登上文坛,她的作品丰富且形式多变,善于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科幻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即将和读者见面的《衣柜》里的三个故事,也呈现了这种迷人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衣柜》讲述一对夫妇被一只能量坑般神秘的旧衣柜吸引,最终住进其中的故事;《房号》的叙述人是身为客房服务员的“我”,游走于首都饭店的不同房间,循着蛛丝马迹捕捉客人留下的气息;《神降》则有关一位宛如创世之神的编程天才,他不断用程序构筑新世界,却又对人类屡屡失望……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还将推出的托卡尔丘克作品全系列(共九部),包括长篇小说《糜骨之壤》《最后的故事》《雅各布之书》等,以及小说集《鼓声齐鸣》等,都将在未来两年内和读者见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