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这种水果比荔枝还好吃,我一口气为它写了三首诗词!

2020-08-19

苏轼是个“吃货”,被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在黄州,苏轼写下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惠州,苏轼写下了《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苏轼写下了《食蚝》:“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这段话简单一点说,就是苏轼在告诉儿子苏过:“娃啊!这里的生蚝太好吃了,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要不那些士大夫们听说了,都要求贬到儋州来,抢我的生蚝吃,那就不好了!”

苏轼这些关于美食的诗词文章,最著名的是《食荔枝》,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知道刺激了多少吃货的味蕾。

其实,在惠州的时候,还有一种水果,同样惊艳了苏轼,东坡先生一口气为之写下了三首诗词,远远超越了他对荔枝的赞美。

其一,《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几共查梨到雪霜”,查梨,也叫蛮楂,似梨而色黄;雪霜,代指北方。这种生于南方的水果,让苏轼感叹不已,什么时候,它才能像查梨一样,生长到遥远的北方?让北方人也能一饱口福?

一经题品便生光”,只要大家吃了这种水果,便会有无数赞美它的诗文问世,它立刻就能在北方发散出耀眼的光芒,得到大家最高的认可。

木奴何处避雌黄”,木奴,出自《襄阳耆旧记》,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李衡的人,娶了个老婆叫英习。时逢乱世,李衡一直都想置办一些家产,英习不同意。后来,李衡瞒着老婆在武陵龙阳泛洲旁,种了一千棵柑橘树。等到去世的时候,才将这件事告诉了儿子:“……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匹绢,亦可足用矣。”

“千头木奴”,就是指这一千棵柑橘树,足以让后辈儿孙,衣食无忧了。所以,从此以后,木奴就成了柑橘的代名词。

这首词写到这里,苏轼才揭开了谜底,这种让苏轼着迷的水果,就是南方的柑橘。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我,苏轼,从北方来,没见过这种水果;柑橘,这种金灿灿的水果,我还是第一次吃。

含滋嚼句齿牙香”,第一次吃柑橘的苏轼,是什么感受呢?一个字:香!吃了柑橘后,半天嘴里还是满口余香。

其二,《浣溪沙·咏橘》:菊暗藕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这一首词,和上一首词是同样的韵脚,可见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起为南方的柑橘写的。

菊暗藕枯一夜霜”,点明了柑橘成熟的时间,已是深秋或者初冬。

新苞绿叶照林光”,万物枯败,只有橘林里一片生机盎然。这句的着重点,是在赞美柑橘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的品格,就像历经挫折,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东坡先生。

竹篱茅舍出青黄”,青黄,代指柑橘。屈原的《橘颂》中写道,“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人惊半破”,化用了刘峻的《送橘启》,“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擘之香雾噀人”。

清泉流齿怯初尝”,虽然吃尽天下美味,这初次相逢的柑橘,却依然惊艳了苏轼,品尝的时候都有些小心翼翼。

吴姬三日手犹香”,吴姬,代指美女。美女“纤手破新橘”,三天后手都是香的。

又一首《浣溪沙》,比前一首更令人惊艳,将柑橘的美味和芬芳,渲染得更加浓烈。

其三,《食柑》: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坐客殷勤为收子,千奴一掬奈吾贫。

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和前面两首《浣溪沙》基本相似,只是一句“林下先尝愧逐臣”,道出了苏轼此时的处境——他不过是一位屡遭贬谪的“逐臣”啊!

“千奴一掬奈吾贫”,读来愈发令人感慨——柑橘虽然好吃,但是东坡先生太穷了,买不起啊!

苏轼这三首描写柑橘的诗词,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最起码远远比不上《食荔枝》,但他在这三首诗词中,对柑橘的美味,柑橘的芬芳,柑橘的品格的刻画,却比《食荔枝》更深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