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真正讽刺的并不是商女

2020-08-24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出自杜牧《泊秦淮》中的名句。

但这句诗被一些人从字面上解释,出现了误读,以为是商女没有爱国的精神,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曲子。

其实不是,这首诗讽刺的对象不是“商女”,而是听曲的人,运用的是“后庭花”这个典故。

“后庭花”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南北朝时期陈国的君主陈淑宝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和李煜有点像,是一个比较出色的文学家、音乐家,他成天沉迷在声色之中,宠爱张丽华等后宫女子,对朝政不上心,对填词作曲反倒是非常热衷。

在朝政混乱的时候,他又填了一首曲子,命令后宫的宫女等学着演奏。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玉树后庭花》,是南朝乐府的一种,宫体诗的代表作。

全诗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其实单看这首诗,还是和南朝时期的文学风格非常接近的,文辞华丽,格调糜烂,贪图享受,多愁善感。

而这样一首诗出现在一个内忧外患非常严重的时期里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其最后两句的含义也太过伤感,大有“物是人非”、“时光如汛”的感慨。

而从历史的发展结果来看,陈最终也是在陈后主的手中走向了灭亡,这首诗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杜牧用“后庭花”这样的典故其实就是在讲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沉迷声色不能自拔,贪图享乐不能进取,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后庭花”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南朝之末的陈,而是在两汉、魏晋时期被多次证明了,先秦诸侯们也有因此亡国的现象。

这样的事情还不值得时人警醒吗?这才是杜牧在《泊秦淮》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杜牧用商女唱“后庭花”的行为,讽刺那些贪图享乐之人

知道了“后庭花”的典故,就能知道这件事情和“商女”无关,杜牧在讽刺那些听曲之人。

其中的“后庭花”只是代指“亡国之音”,并不是真的就唱了那首《玉树后庭花》。

“商女”在当时也就是“歌姬”,卖艺女子或者是一些犯罪官宦之后流入奴籍的女子,她们的地位极低,根本不值得杜牧去嘲讽。而这些人也和家国天下没什么关系,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罢了。

那么,问题就是,如果不是有人要她们演唱“后庭花”这种风格的作品,她们会去演唱吗?

所以说,《泊秦淮》的矛头指向的正是那些听曲之人。

这些人的地位比较高,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士子富商,国家兴衰,匹夫尚且有责,更何况是这些人呢?

但是,晚唐时期朝局动荡,内忧外患严重,地方割据明显,竟然有这么多人贪图享乐,而不思解决困境,这是让杜牧所痛心的。

而这首诗反映的问题很严重。

“夜泊秦淮近酒家”,诗人是说他只不过是在一座普普通通的酒肆附近听到了这样的曲子,而秦淮河附近的繁华并没有受到内忧外患的影响。

那么,就像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连这样繁华都市里的人们都不能警醒,不能居安思危的时候,那么何谈那些信息不畅的乡野之中,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唐朝这个昔日无比繁盛的国家正在走向衰亡呢?

当珠喉清唱,急管繁弦,与酒肆之中那种酣饮享乐的声音沿着秦淮河飘向窗外的寒夜之时,孤舟之客又怎能不心寒若死呢?

“商女”不知亡国之痛,难道那些听曲之人也如此见识短浅吗?

这一种“曲笔”之法,表面上是责备“商女”之无情,实际上是讽刺听曲之人的声色奢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