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收藏】贯通中西,引领审美!看中国外销瓷“乘风破浪”

2020-09-16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严艺文

实习生 金瑜

在17世纪—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浓烈的“中国风”。在这股西方追逐东方艺术的热潮当中,中国的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康熙青花狩猎图盘

它们掠过沙漠与海洋,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激发着一代代不断创造。它们漂洋过海、乘风破浪,完成了东西方交融的 “文化大循环”,这就是中国外销瓷。

别小看一件白色瓷器,它光滑如镜,在阳光下隐约透出如玉的光泽,却可以堪称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商品”。它是商品、日用品和艺术品三者的结合体,记录了发轫于16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多重面向的冲击,从家居装饰和餐饮文化的演变,到艺术设计和审美风尚的引领,甚至反映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今天,我们仍能从广东省博物馆《惊艳“中国风”:17—18世纪的中国外销瓷展览》中,借由中国外销瓷的载体,领略明清时期精湛、高超的中国制瓷技艺,以及东西方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与文化曾经热烈的交流与交融。

受访嘉宾

黄静 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任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陶瓷的研究、鉴定、陈列展览等工作,尤其侧重于古代外销陶瓷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扬帆珠江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器成天下走:明清外销瓷研究》等。

曾波强 动静交养斋主人,副研究馆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即从事古陶瓷鉴定、流通工作至今。

看样选货,来样定制

羊城晚报记者:中国外销瓷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外销瓷有哪些典型特征?

黄静: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民族的重要贡献。中国陶瓷器至少在唐代已大量外销,最早出现的时间尚无考证。宋元到明代中期以前,陶瓷海上贸易发展势头越来越兴盛。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陶瓷器外销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元素的影响,个别是国外订单定制,如唐青花。

总体来说,从唐到明中期以前,中国陶瓷器外销还是以销售自身风格器物为主。如唐代长沙有出土一些彩绘有外国人形象的,或器形受到西亚器形影响的器物,这些是受到了外来元素的影响,但相对来说比较少。明中晚期到清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西贸易兴起。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的数量逐渐增大,也不断有来样定制的器物,包括器形和纹样等。纹样包括宗教人物故事、西方神话故事等,还有部分是专门为个人或家族定制的纹章瓷。

曾波强:我将中国外销瓷划分为五个阶段:唐至宋、元朝、明中后期、17至18世纪、19世纪。有规模的瓷器外销最迟从唐朝开始,当时广州是最大的贸易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此时期瓷器的关键特点是主动迎合国外市场的意识并不强烈,瓷器出口基本上是青釉及白釉瓷如越窑、龙泉窑、长沙窑、湖田窑等瓷器,器形简单,多为实用性的盘碗碟壶等。

元朝开始,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窑温能达到1300℃,烧成后的釉面温润如玉,玻化程度高,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烧成。目前市场上最出名、价格最贵的外销瓷就是元青花,当时很主动为了外销而生产,原料是从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图案也迎合西亚、中东客人的需求和喜爱,器形规整,纹饰繁密。

进入明代,青花瓷被国内接受,并成为景德镇御窑的主流产品。由于明代早期实行严格海禁,外销瓷很难大规模出口。嘉万时期,随着航海技术提高,专门有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外销,最著名的有克拉克瓷器,并出现了专门订烧的纹章瓷。总体来看,17世纪—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鼎盛期,欧洲兴起中国风,特别是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促使中国外销瓷大发展。乾隆中期,欧洲有了自己的瓷器,质量快速提高,对外国瓷器需求逐渐减少。进入19世纪,中国外销瓷盛况不再,唯有广彩瓷勉力支撑。

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

羊城晚报记者:在广阔海外市场的催育下,形成了哪几类中西荟萃、风格独特的外销瓷器品种?各有什么特别之处?

黄静:17世纪—18世纪,外销欧洲的瓷器大致有两大类:一是看样选货,这部分是看中国传统的器形和纹样。欧洲人看到喜欢的就选购,包括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装饰纹样题材。二是来样定制,将西方器形的模具,以及纹样的画稿带到中国来定制。

克拉克瓷是在中国本土出现的传统装饰纹样瓷器,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期很典型,这种风格的纹样一直影响到康熙时期,雍乾以后渐少。克拉克瓷生产的地点是景德镇,此外,这类纹饰风格的瓷器在福建漳州窑也有生产并出口外销。日本、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伊朗等国均有仿制克拉克瓷,日本学者则称之为“芙蓉手”。

纹章瓷,通俗地说是高级定制,为个人、家庭或家族专门定制,用以炫耀身份、地位、财富。纹章瓷通常会在器物显眼的部位画其纹章,也会在其他部分画些辅助性的花卉等装饰。

清康熙五彩鱼藻纹储水挂罐及接水盆

广彩瓷器于清代康雍之间出现,是专门外销的彩瓷品种。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最大特点是中西合璧,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广彩瓷器用彩比较厚重。运用透视技法,较能表现远近明暗关系。

曾波强:瓷器的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是实用性的外销瓷。

克拉克瓷器是所有明中晚期外销瓷的总称,主要以盘、碟等实用器为主,由中间主题纹饰、边饰组成,八个开窗排列组成边饰,开窗内题材不同,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当时较盛行的纹饰是花卉、动植物,人物较少,纹章纹则更罕见。

在“中国风”盛行的时期,欧洲来华定制的瓷器中,彰显个性和凸显身份地位的纹章瓷大量出现,瓷器的品种更加丰富,纹章瓷的类别和定制者的构成也更加广泛,除了公司、团体等定制纹章瓷以外,出现更多的是私人定制。

17世纪—18世纪,早期以青花、五彩外销瓷为主,后为粉彩瓷、广彩瓷。广彩在清代乾隆时期最为鼎盛。其工艺特点是吸收传统的古彩技艺,同时因大量用于外销,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清乾隆 矾红彩旋纹瓶

贯通中西,成套购置

羊城晚报记者:在17世纪—18世纪,中国外销瓷从形制、纹饰元素、装饰主题等方面,如何“中西融合”?反映了瓷器审美的怎样的积累和流变?

黄静:17世纪-18世纪,欧洲对中国、对东方文化艺术特别追捧,觉得有神秘感,热衷了解。陶瓷器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因此在经贸活动中也不经意地带来了文化交流。比如在西方器形方面,餐饮用具大量来华定制,使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了解到一些西方餐饮方面的习俗、文化等元素。

在审美方面,东方和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瓷器,我们更趋向于淡雅的艺术风格。欧洲人很喜欢白瓷,更喜欢彩瓷,对于中国瓷器的喜好很多元化。他们对于色彩明亮、鲜亮的瓷器尤其喜欢。比如广彩纹饰很丰满,色彩很鲜艳,欧洲人特别喜欢。

在这个阶段,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尚流行,因此明清外销瓷大部分都具有洛可可风格。18世纪后半期,洛可可风尚在欧洲逐步式微,新古典主义开始流行。在外销瓷上也跟着出现简约风格的装饰,比如在一些纹章瓷盘子的边饰,有碎花串起来的带状装饰,就是在新古典主义流行影响下简约风格的体现。

清雍正薄胎粉彩描金人物纹瓷碟

曾波强:17世纪—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最为鼎盛时期,东印度公司及中国外销瓷生产商为了迎合需求狂热的西方市场,在型制上、纹饰上不断进行改良、创新。外销瓷中很多纹饰既有独立的中国元素、外国元素,也有中西结合。很多外销瓷的题材将中国古典故事进行修改,比如将刘海戏蟾的故事人物改成外国人形象。此外,在画法上,外销瓷使用透视法,更有立体感。

在照相机未发明前,中西方主要通过传教士、商人,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互相了解。而通过瓷器上的中国人生活场景外国人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因而在乾隆时外销瓷较多出现该类纹饰,即瓷器上绘制中国富人生活场景,最出名的纹饰是清代装饰人物(清装人)。中国外销瓷也不只是绘制花鸟山水等简单图案,还会绘制欧洲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等。

羊城晚报记者:瓷器可谓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商品”。在17世纪—18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外销瓷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外销瓷艺术风格、收藏审美等方面,体现了哪些中西方跨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黄静:当时,欧洲人的家居装饰和日常生活都很喜欢用中国瓷器,这也是他们炫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手段之一。

在17世纪—18世纪,欧洲社会流行洛可可风尚,私人宴会非常盛行。在宴会上使用成套的、来华定制的餐饮用具既美观,也是一种荣耀,凸显气派。

曾波强:在形制方面,17世纪—18世纪,来样加工包括器形和纹饰。中西方文化都主动寻求市场上更受欢迎的商品,双方主动迎合。比如喝茶、喝咖啡要有盛奶的奶壶,就是完全按照国外需求生产,欧洲市场占据主动。

瓷质餐具也让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喝茶成为风尚。比如购置茶具、盐碟,餐具成套购入,使生活质量、情趣大大提高。中国外销瓷为西方社会提供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

收藏建议,综合判断,把握关键

羊城晚报记者: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领略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销瓷?

黄静:在展览中,观众会看到相对陌生的器物。比如冰盆和冰碗,是用于冷冻酒杯的器具。高脚酒杯的底部卡在口沿的凹口上,杯口向下伸入盛满冰块的盆内,酒杯冷冻后使用;在餐厅前面放置盥洗用的水罐和接水盘,用于用餐前后洗手。观众通过这些器物,可以了解欧洲上层社会的文明用餐礼仪和风俗的形成。

还有一部分外销瓷描绘了西方神话故事,比如《帕里斯的审判》《春神威尔廷努斯的故事》等,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文学艺术。

清乾隆墨彩描金西蒙与伊菲金妮亚图盘

羊城晚报记者: 纵观国内收藏市场,外销瓷数量较少。专家或藏家在中国外销瓷的鉴定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对于想充实收藏体系的藏家来说,哪几类外销瓷最具收藏价值?

曾波强:之前外销瓷价格不高,很少有仿制品,对其研究、收藏的人也少。随着外销瓷的大量回流,有专门收藏外销瓷的,有建立博物馆的……高端民窑、官窑民等从国外回流分散到不同藏家手里后,市场流通的日渐稀少,部分收藏者会走向外销瓷板块,从而促使外销瓷的大量回流。

最近几年来,市面上外销瓷的仿制品越来越多,仿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令不少人上当。外销瓷釉面的玻化程度比较好、比较亮;仿制品没有什么质感、比较干,使用的是化物颜料而不是矿物颜料,因而纹饰表面干涩没有油性;人物神韵、神态区别也很大,没有韵味,人物神似而没有神韵。绝大多数外销瓷的胎体硬而薄,釉面偏灰黄色。总的来说,鉴定新旧外销瓷要从器物造型、胎釉、使用颜料、绘画技法、纹饰构图等综合去判断,切不可盲人摸象。

收藏外销瓷,要挑选有历史意义的图案、有文字、有具体年份标识的,把握造型比较独特、纹饰精美、用料精纯、题材稀有等关键因素。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