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萨特逝世四十周年:董强讲《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2020-10-12
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2020年6月21日是萨特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萨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主席、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教授来到直播间,为读者朋友带来了“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第三十一讲,讲座的题目是《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64年,凭借小说《文字生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生于1905年,1980年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时出版了《萨特文集》(十卷),“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和精装版《文字生涯》,作为对他的纪念。

  董强教授的讲座围绕着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如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萨特生于1905年,1980年去世,他在几乎整个二十世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触及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实践、“介入”,等等,使得他成为无处不在的一个人,而且萨特也影响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

  董强认为,萨特的文学作品跟他的人生经历,跟他整个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谓处境是非常非常相关的,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也许比较容易进入萨特的世界。萨特自幼丧父,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受到的是精英教育。“萨特是法国人文教育最好的结晶,虽然他后来越来越走近民众,但是他整个生活状态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状态。”萨特的思想在二战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定要知道有两个萨特,一个是二战前的萨特,一个是二战后的萨特。”董强分析:“在二战之前的,他写了《墙》《恶心》,他是一个非常极端个人主义的,强调个人自由等等。但是二战中被抓起来,跟别人关在一起以后,他突然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在被抓起来以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团结,要跟他人在一起,要跟他人一起共存。”

  在董强看来,“首先萨特是哲学家,萨特在20岁左右的时候跟西蒙娜·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一生的志向要做斯宾诺莎,以及司汤达。什么意思呢?我又要做哲学家,又要做文学家,这是萨特的一大特点。哲学与文学,就像索绪尔关于符号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说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是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我们可以把萨特的创作看成哲学和文学就是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他的哲学作品有时候可以当文学作品看,他的文学作品可以当哲学作品看,如果理解这一点,你对萨特就走近了一步。”董强强调,“萨特确实就是一个文学青年,他从小就生活在文学梦当中,而且让他在全世界知名的,就是他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1964年写《文字生涯》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里面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萨特,而且萨特后来很多作品,他一直在跟法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些文人对话,他写福楼拜,他写马拉美,他写波德莱尔,这些人都不是哲学家,所以文学是萨特非常重要的,人们一提到萨特就说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其实他的文学是让萨特真正存在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萨特的小说作品,首先是《恶心》,然后是《墙》,然后是《自由之路》,最后是《文字生涯》,这些作品如果你读下来可以看到两个萨特,一个是极端个人主义,一个是相信集体、相信团结、相信人可以改变世界的、非常激进的萨特。”

  在董强眼中,萨特是非常渊博的人,也是非常睿智的人,他的任何一本书都可以给读者带来对于法国文化、文学的理解。同时他又是个率真、可爱的人——这就提到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当时说他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正在餐厅吃饭,是别人告诉他说你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好像连头都没抬,他说你告诉人家,我会拒绝的,不会去领奖。接着他说我的甜点在哪儿,怎么还不上甜点。董强认为,“他当时绝对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作秀的东西,他是从心底觉得应该拒绝这个奖。人家很奇怪你为什么拒绝这个文学奖,这不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文学梦想实现了吗?这就涉及到萨特对写作的看法,他不认为作家有什么特别的天才或者说特别的才华,写作是一个人选择了这个东西,他认为这种选择跟别人做另外一个事情一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自我实现的手段而已。同时他又觉得一个活着的人,不能因为得了诺贝尔奖突然成为圣人一样。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时候需要成为圣人一样,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正常的人。他甚至认为,诺贝尔奖的那些评委们,他说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自己也没有写过一些杰作,竟然来评判我,给我一个奖,这是什么意思呢。所以从他拒绝诺贝尔奖的行为当中可以看出萨特这个人的率真,而且他始终如一的姿态。”

  在同年出版的《文字生涯》中,萨特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具有天才的幸运儿,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唯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这种纯粹的自我选择,使我升华,但并不让我凌驾于他人之上,我既无装备又无工具,只不过全心全意的投身于使我彻底获救的事业。如果我把不现实的救世观念都束之高阁,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赤条条的一个人,无别于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价值,不比任何人高明。”这就是萨特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他认为自己所做没有任何独特的地方,他跟所有人都一样,所有人都能够做他所做的事情。这一点也是他的一个信念,人都是平等的,都是靠自己,由于人都是自由的,所以他可以靠自己的选择成为自己,这使得他没有任何必要去拿一个高于别人的奖,这是萨特可爱的一面。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文论“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文论

  “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文论卷。小说卷《墙》收入萨特的成名作《墙》《恶心》,以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恶心》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戏剧卷《死无葬身之地》收入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能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哲理剧《隔离审讯》点明了自由的障碍在于顾忌他人的评说。《死无葬身之地》则把人物置于极限处境,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和刽子手展开了意志的决斗。文论卷《什么是文学?》收萨特的重要文论《什么是文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较系统地阐明了作者有关文学的属性、写作的目的,为谁写作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学的批判职能及作家的独立判断权等观点。萨特不仅是二十世纪法国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出了干预现实生活的“介入文学”理论。

萨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文字生涯》萨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文字生涯》

  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推出了精装的萨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文字生涯》。这部自传体小说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的、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