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词”最盛的宋代,能以“诗”成一派宗师者,唯其一人耳!
北宋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召回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六年之久的黄庭坚,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然而上任仅九天,既被罢免,不得已到武昌闲居。这一年的夏天,黄庭坚来到武昌南楼登楼眺望。回想自己坎坷的仕途,心中百感交集。遂作《鄂州南楼书事》以疏其志。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其中“清风明月无人管”,可谓是黄庭坚这一时刻最为直白的内心写照。颇有才情的黄庭坚,和他的好友苏轼一样,仕途多经坎坷。然而又与之不同的是,长期的贬谪对于黄庭坚而言,几乎摧垮了他的全部信念。已经五十五岁的黄庭坚立于南楼之上,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倒真希望自己如同“清风明月”一样无拘无束,各行其是。
仕途的坎坷固然辛酸,但也正是这种无奈的处境,让黄庭坚尝遍世道艰辛后,付诸于诗文。一篇篇诗文的背后,诉说着黄庭坚不得志的人生,同样,也成就了他在古代诗坛,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以黄庭坚为核心的“江西诗派”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坛派别,也随着黄庭坚的诗文响彻古今。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一、幼年成熟
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黄庭坚在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出生,幼年的黄庭坚显露着不同于常人的聪慧和成熟。他在七八岁间,曾作《牧童诗》写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衣食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传统社会的构架下,只不过是黄庭坚等文人的“空想”而已。不过诗中富有哲理的语句,还是能够感受到黄庭坚异于同龄人的成熟,虽然尚年幼,但是对于人世百态的理解,已然是感触颇深。但是,显然过于感性的一面,并不适合为官为宦,这也为他后来的仕途有所影响。
牧童诗画
二、青年入仕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二十二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今天河南叶县)县尉。这是黄庭坚仕途的第一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最为真实的社会现状,天灾人祸加持下的中原地区饿殍遍地、流民不止。往日诗词歌赋中描述的美好画面,只是文学家的“一厢情愿”。在其所作《流民叹》中写道: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闵贞《流民图》
庸碌的官吏、腐败的吏治正在透支着每一个老百姓,而作为官僚集团的一员,在目睹了官吏阶层的腐败无能后,黄庭坚第一次对于入仕为官这条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作为县尉的黄庭坚,显然也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他初到汝州时,即因“到官逾期”,被汝州长官富弼列为“下吏”(低级官员)。身为县尉的他,要经常送往迎来,伺候上官,这也使黄庭坚感到厌烦。他在《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中表示对于工作的厌恶,甚至一度郁闷不乐欲弃官而去。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蒋兆和《流民图》
在这种极为厌恶和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黄庭坚日渐衰老,两鬓斑白。在《次韵裴仲谋同年》中写道: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三、结识苏轼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氏太后执政召回旧党。黄庭坚离开太和县,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主持编写《神宗实录》。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文人学子多云集汴京,其中就有与黄庭坚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晁补之、秦观。以及与其亦师亦友的—苏轼。苏黄二人虽然早在多年前,就互相以诗唱和,但是由于官职的原因,难以相见,所以在京城期间,众人经常聚会,赏书评画,赋诗论文。
想象中的苏轼
这一时期黄庭坚的诗文虽然不如早期那样充实,但诗风明显要轻松许多,且多从书画、纸笔、茶、扇等生活用品入手。在所作《双井茶送子瞻》中写道: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这首诗原意是;黄庭坚把老家分宁特产的双井茶送给苏轼品尝。但是,在文末的最后两句,仍不忘提醒苏轼曾经贬谪黄州的事情。黄庭坚虽然已经入京为官,但他看透了宦海的诡谲,已经心生厌恶,但是同为京官的苏轼,则希望有所作为。所以借这首诗,提醒苏轼不要忘记了朝廷的尔虞我诈。然而,苏黄二人愉快的生活仅持续了三年,元佑四年,苏轼自请出知杭州,黄庭坚“遂无诗伴”。两年后,黄庭坚母丧丁忧,此后数年间,黄庭坚因母丧悲伤过度,且少有诗伴,故少有诗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君宜贴》
四、因文获罪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征,新党执政。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而后,新党章敦、蔡卞以黄庭坚修《神宗实录》“讥次先朝”为名,将黄庭坚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重庆市彭水县)安置,次年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与黄庭坚同样遭遇的苏轼也在同一年,被新党一派贬知惠州,两人至此天各一方。
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
贬谪西南期间的黄庭坚,也许是受到“文字狱”的影响,少有诗文,在贬谪的第四年,黄庭坚作词《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以豪放的笔墨,勾勒出一个“貌似”狂人的形象,心中对于世道的愤懑,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悲凉发出无言的反抗。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但是旷达的外表的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这些苦痛是无法通过一篇诗词能够释然的。只不过是黄庭坚用文字来冲击着自己,直至麻木。
宋《五马图》,每匹马后有黄庭坚题字
五、再遭贬谪
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后的徽宗,召回贬谪西南的黄庭坚,任舒州知州,黄庭坚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黄庭坚,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在沿江东下,经过岳阳时,即兴赋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感叹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岳阳楼
洞庭湖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黄庭坚的磨难并没有结束。崇宁元年(1102年)上任太平州知州仅九天既被罢免。同年,蔡京编《元祐党人碑》,黄庭坚位列其中。宰执赵挺之与其有隙,欲杀黄庭坚,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听候安置。就在黄庭坚被罢官的前一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想到去世旧时的好友,再看到自己当下的境遇。黄庭坚悲从心起,作《跋子瞻和陶诗》纪念苏轼的同时,也诉说着自己的当下。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元祐党人碑
六、垂垂老矣
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这一去,黄庭坚再也没有回来过,和苏轼不同,黄庭坚的人生没有起,可以说是一直在落。先贬戎州,再宜州,仅贬谪的时间,就长达十年。黄庭坚最有作为的十年,全部留给了蛮荒烟瘴之地。在抵达宜州的当年冬天,黄庭坚想起第一次被贬谪黔州时,也是冬天,距今整十年,借着宜州的梅花,遂作《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感慨自己逝去的十年和“少年心”。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2010年保利春季拍卖会,黄庭坚《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
《砥柱铭》
崇宁三年,这一年的重阳节,远在宜州的黄庭坚,似乎预感到,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重阳节。已经五十九岁的他步履蹒跚,颤颤巍巍的向窗外望去,望到了汴梁城与苏轼的快意人生;望到了武昌南楼的清风明月;望到了戎州城里的狂放不羁;也望到了《牧童诗》里那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在这个寂静的重阳夜,黄庭坚写下他最后一首词《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在这首词里,黄庭坚和曾经的过往彻底和解了。即使是像宋武帝“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随着历史的遗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自己也就“休休”算了吧。被世道挤兑了一辈子的黄庭坚,在这一天真正的释怀了。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次年,崇宁四年(1105年),黄庭坚客死宜州贬所,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晚安作品
七、自成一派
黄庭坚的诗在诉说自己的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诗”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成为江西诗派开创者。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
宜州黄庭坚雕像
苏轼与黄庭坚在诗坛并称“苏黄”,而就诗这一载体而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轼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创作思 有迹可寻、甚讲法度、 于人们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四川宜宾洪水退水后,“苏东坡”被冲倒暂时离别“黄庭坚”
关于“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学理论,本人才疏学浅,在多次查阅资料后,大致解释如下:所谓“点铁成金”是要把古人的语言直接用在作品中加以点化,也就是“取古人陈言”加以点化之。其讲求的是“无一字无来出”,要求诗人具备深厚的学问功 。“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也就是援用前人之语,通过语言技巧和思维转换在陈语中另立新意。“点铁成金”主要是指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主要是指师前人之意。
关于黄庭坚的诗,后世多批其有循规蹈矩、抄袭之嫌。尽管有很多人 认同,但是总的说来, 管用何种方法,归根结底有了创新,终能独开一派,成一代宗师。以他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也在宋代诗坛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黄庭坚的一生虽然是困苦的,但是在远离江湖之侧,仍以诗词为人生所向,既是千百年后,读之诗词,仍能入情入境。可叹、可敬、可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关于黄庭坚和他的小伙伴,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