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郑小驴对话马尔科·米西罗利:小说之道:语言、形式和风格尝试

2020-11-29


2020年11月26日,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迎来了别开生面的一个对话。意大利畅销小说作家马尔科·米西罗利和中国青年作家郑小驴,从自己的作品出发,进行了跨国界、跨文化的写作探讨:如何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细节形式去创造一个与众不同而扣人心弦的小说世界。特别是在今年疫情背景下,尝试文学层面的“反思”和“重启”。热情的意大利作家马尔科期待疫情结束的那一天,能够和大家面对面拥抱。

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中欧文学节的作家郑小驴,感叹文学没有国度,不分语言,没有疆域。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大家只能在线上交流。他介绍了新书《去洞庭》,非线性叙述六个不同的主人公,六个不同身份年龄的人,他们的故事相互独立又交织在一起。对近些年发生在中国的社会现状的关照和思考,语言简洁而极致,关于爱与厌倦,背叛和执着,衰老和逃离。作为小说家,郑小驴沉迷于发现人性的幽暗之处,用具有穿透力的语言直击人心。其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和阅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瞬间,所见所闻,总让他浮想联翩,最后化为文字。

郑小驴

马尔科·米西罗利介绍了他创作了五年之久的小说《忠诚》,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小说讲述了“我们能否在不背叛我们所爱之人的前提下又做到真实,如何将普通人心中隐藏的情感和秘密释放出来”。目前正被改编成网飞系列作品,明年,这部连续剧将在200多个国家播出。本书的中文版由邵思宁翻译,将于明年春天和中国读者见面。马尔科的写作灵感来自不同的人,但“最重要的是挖掘所有你自己感受到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文字所要表达的声音,不仅要明确自己想说什么,还不能模仿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的风格。”

马尔科·米西罗利

主持人韦佳德,作为一个想成为作家的翻译家,他虚心向作家们请教写作的秘密。并为作家之间牵桥搭线,互相约稿,促进双方的作品在对方国家的出版和传播。

本场主持人韦佳德

延伸阅读:

郑朋,笔名郑小驴,小说家。1986年出生湖南隆回。著有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少儿不宜》《蚁王》《消失的女儿》等多部,长篇《西洲曲》《去洞庭》。曾获《上海文学》佳作奖、湖南青年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南海文艺奖等多种奖项。多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日、捷克、西班牙语。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创造性写作硕士。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尔科·米西罗利(Marco Missiroli)出生于意大利里米尼,现居住于米兰,为《晚邮报》撰稿。马尔科出版过六本小说:《没有尾巴》(Senza coda)(2005)获得了坎皮埃罗歌剧奖,《白皮书》(Bianco)(2009)获得了柯米索奖和顿得利奖,《大象的感觉》(Il senso dell'elefante)(2012)获康比埃洛基金会终身成就奖、维杰瓦诺市文学终身成就奖、贝加莫奖,畅销书《不雅暴露》(Atti osceni in luogo privato)(2015)获蒙德洛国际文学奖,《忠诚》(Fedeltà)(2019)获斯特雷加欧洲文学奖,并入围了斯特雷加文学奖的提名名单。他的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

主持人

莫冉 (韦佳德)是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翻译学专家、国际会议口译员、文学译者,於2013年在台湾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Moratto博士在笔译与口译研究、手语传译、中国文学翻译等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著有两本专著、两本中文书、二十本译书、四本编著、两本教科书、三十篇论文及五篇专书章节。他曾在湖南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实践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北商业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他也曾担任台湾电视台的主持人及演说家。Moratto 副教授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口译史、翻译与文化认同、社区口译、媒体口译以及口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质。

从11月12日开始,每隔一至两天就会有一场线上中欧作家的对谈,交流文学领域的各类话题,请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