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收官,专业观众给出了评分

Image 2020-12-19

“这几天我看到长江剧场非常忙碌,一左一右两个演出空间热闹得很。剧场不大,天气也冷,但能真实感受到年轻观众对小剧场戏曲的热情和热爱。”12月17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回顾刚刚在长江剧场收官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不胜感慨,“今年申报剧本68部,涉及25个剧种,创历年之最,较去年增长83.78%。”

今年展演前的云上探班直播,连续6天关注11部剧目,吸引51万人次点击,再次证明小剧场戏曲作品魅力。昆剧《草桥惊梦》给《中国艺术报》评论部主任郑荣健留下深刻印象,“特殊配器、独角戏方式把传统经典重新进行解构,非常考验演员。我看到舞台上不同层次的表演。现代氛围、穿插念白、场外人介入,对演员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训练。”

展演中令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回味的戏不少,“评剧《染》切口小,通过戏曲手段层层铺开情节,给演员的表演空间也很大。绍剧《庄公的烦恼》将庄公处理国事、家事面临的困境一一化解,演得荡气回肠。高甲戏《范进中举》以夸张表演将科举压力下的心理畸形、人性扭曲暴露无遗。”

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京剧《鉴证》值得学习,“全场六个角色、两个多小时演出非常饱满。故事情节流畅、紧凑,能看出创作的严肃认真。”

评论家方家骏把小剧场戏曲展演比作迅速成长的少年,“以前走路还跌跌撞撞,现在扎实了,不会再摔跤了。”他看到不少创新的表演,“像黄梅戏《浮生六记》吴美莲,甚至用了中国民族歌剧手法,这样的探索未尝不可。”

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认为,小剧场戏曲给青年演员、青年主创人员展示才华的机会,“也许过几年回头看,他们成长的第一步是从小剧场戏曲开始的。”他喜欢昆剧《319·回首紫禁城》,“极简风格,一把红椅子、四把黑椅子,象征意味很浓,靠剧情、文本、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展示演员表现力,戏曲剧种自身魅力提供了机会。”在郑荣健看来,小剧场探索是人才的孵化器,是作品的试验田,“历经数年发展,展演中的剧目更加成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戏曲创作繁荣,要有大剧场的大循环,还要有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为戏曲向前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小剧场戏曲相对而言成本小,可以投入更多年轻的创作力量,成为戏曲伸向年轻人的触角,实现戏曲突围出圈。”

纵观展演剧目,专家们提出,不能以规模大小定义“小剧场”,马博敏直言,“不是戏小、人少就是小剧场戏曲,而是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由内至外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寻求艺术革新之路。”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小剧场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思想概念、艺术表达、艺术方式创造的概念。

看了多年展演,并阅读今年申报剧本,崔伟欣喜发现,年轻人创作正从“习作”变成“作品”,“过去可能有些人的理念、方式缺少特别自信的艺术目标和追求,而现在,每个小剧场戏曲作品都有明确的理想,有清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

崔伟感谢上海的戏剧家们坚守戏曲艺术标准,以开放心态、学术探索性坚持多年,搭建完成小剧场戏曲展演的丰硕舞台。《剧本》副主编武丹丹对此深有同感,“上海有情怀和胸襟,给观众看一个有血肉真情的展演,让艺术家有更自由的表达,能够放飞理想。展演越来越成为戏剧工作者接近青年观众的通道,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延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