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56 孔子和儒家思想之二,五经、论语与孔子的道德学说

Image 2021-01-20

孔子对于周朝以及前代夏朝、商朝的礼仪都有研究。在古代祭祀、朝会及日常生活中,音乐与礼仪几乎一样重要,因而孔子同时编订了和礼、乐相关的的指导书。不过历来的中国学者大多怀疑今日仍然流传的《周礼》及《仪礼》两部古书可能都不是孔子所传的,而是战国到秦汉时儒家学者所增色改写的。至于《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已经全部烧毁,因而汉朝以后就只有“五经”,不再称“六经”了。

孔子教授弟子,可能是以“六经”为部分辅助教材,他最常引用的是《诗经》及《尚书》,也极为注重礼与乐的教育。他认为学生若要成材,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易经》,孔子却很少提到。很多学者怀疑《易经》的彖辞、象辞及系辞等不是出自孔子,而是在战国时代经过许多儒家学者增改完成。

孔子死后,门人收集他生平的言行纪录,编辑成一部书,称为《论语》,这一部书包含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自己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一贯的道理是什么呢?大致来说就是仁、恕、礼、忠、孝等几个字所贯穿的道理,其中的根本就是“仁”。

《论语》里面孔子和弟子反复讨论的命题当中最多的就是“仁”。具体地说,“仁”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原则。根据仁的原则推己及人,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根据仁的原则来待人接物,就形成“礼”的外在范畴;用来对待国家和国君,就是“忠”;用来对待父母,就是“孝”。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