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孔子拜访老子,老子劝他“不要狂”,孔子听后沉默3天没说一句话

Image 2021-03-03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于2500多年前在洛邑(今天的洛阳)有过一次碰面,历史上把这次的碰面叫做“孔子问礼于老子”。

两人谈论许久,孔子以学生的身份拜见老子,双方在谈论的时候,出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状况。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早已死了,骨头都朽烂了,留下的不过是几句话罢了。而且君子有钱有时间应该多出门转转,如果生的不好,那也只要能过得去也行)

孔子问礼图

孔子与老子的辩论过程,是不愉快的

老子出身贵族,13岁入周,后来做了周的收藏室之吏,博览了整个国家的书籍,知道礼乐的源头,明道德之要,也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有自己的认知。

比如当时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但是仍然找寻不到道的痕迹。

这个时候老子表示:你学习的,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的东西,你所学习的又有什么用呢?写这些的人都已经烂成骨头了,就只剩下这些话了,都是前人留下的脚印罢了。

的确是,老子最开始的观点(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版本)中说道: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就是不要按照前人的标准来要求现代人,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才是正确的方法。这种思想十分超脱,对当时来说很有“出世”思想。

汉画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而孔子的观点就是按照古代的思想去“入世”的,他是以如何去从政为先,甚至对类似早年做“乘田”这样的弼马温一样的小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老子和孔子,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自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了。

在后来分开的时候,老子送给孔子47个字,更是字字箴言,劝其“不要狂”: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会做买卖的,都不会把好东西放在外面,有好德行的君子,一定是很朴实的。你(指孔子)应该去掉你的架子,去掉你的妄想,因为这些都是对你没有好处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句话。

孔子听完这话之后,说:“先生之言,底子谨记 在心,终生不敢忘,学生讲谨记您的教诲,以报答先生的教育之恩。”说完,孔子就告别了老子,调转车头往鲁国驶去了。

孔子从老子那里回来之后,三天没有说一句话,这让自贡很好奇,问孔子怎么了,这个时候孔子说:

鸟虽然会飞,但是我知道他们还是会被人射下来。鱼儿虽然会游泳,但是还是经常会被人吊起来。而走兽虽然会走,但是仍然会被人用网网住。但是只有一种东西,我们是不能把他们控制的,这种东西爱往风里面走就往风里面走,爱往云彩里面钻就往云彩里面钻,上天入地就像是龙一样难以捉摸,而老子的思想就像龙一样,与他辩论,他说的我干张着嘴巴不会说话,舌头伸出来也不知道缩回去,跟他谈论完了之后,弄得我心神不宁的,我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神还是人!老子,真的是我的老师!

那为什么老子要劝告孔子“不要狂”呢?

当时的孔子刚刚出名,性格十分张狂,再加上他高大英俊,追随的门生众多,自己也产生了浮躁的骄气。而在这次遇见了老子之后,孔子的性格才逐渐变得沉稳了下来,思想也开始走向成熟。

晚年的孔子,开始理解了老子的伟大之处

当年老子曾经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可以当时的孔子并没有理会,到了晚年的时候,孔子在遭遇了坎坷的一生之后,这才想起来老子的先见之明。

比对之下,老子的思想实在是太可怕了,孔子在晚年开始理解老子的思想之后,专心著书不再追求功名,思想方向也开始向中庸方向转变。而也正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让他在晚年开始整理、宣传《周易》,也让孔子的思想慢慢的深沉稳健而富有哲理,成就了孔圣人的名号。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个方向,而《周易》与《道德经》,又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必须学习两本经书。

两本经书,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事情发展的规律,经典的本质,就是先贤用他们的真心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里面,各家各派虽然有自己不同的主张,但是却都有自己的基础认知,那就是“道”,道是一个运行法则,了解这个法则之后,才会向先贤那样趋吉避祸。

道这个法则虽然玄之又玄,但是却有迹可循,那就是存在于《道德经》与《周易》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