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高适庙墙上写首诗,觉得有误便回来修改,寺僧:早就有人给你改了

2021-03-08

改前辈的诗词作品, 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改得好,自然是人人夸,说不定还能一朝成名;改得不好,则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

改得好的,有李清照的《点绛唇》、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改的不算好的,则有苏轼的词作《渔歌子》系列,本意是模仿张志和,却与原作相差挺远。可见这修改水平如何,其实和名气也没多大关系。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一首被改出来的经典之作。

唐代大诗人高适,有一日在杭州的一个寺庙游玩。入夜了没能及时赶下山,便在寺里住了一晚。那天,夜色朦胧,秋风清凉,高适便走出房门欣赏美景。站在山上正好能看到山下的钱塘江水,月光照在江面上熠熠生辉。此等美景,高适诗兴大发,想着一定要写一首。于是他大笔一挥,直接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了这样4句诗: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这里要跟大家强调一下,题壁诗是很常见的一种诗体,特别是在寺庙的院墙上题诗,在古代是很流行的。但这并不是号召大家现在有样学样,现在多数寺庙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可千万不要胡来。

这首诗的水平如何,自然不用笔者多说了。高适本来就擅长写七言诗,他不但笔力雄劲,而且意象的选择也往往别具一格。“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诗句,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

他这4句诗,把写景、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满着禅意。首句从秋风入手,秋风凉、秋意浓,已颇有诗情。次句再引入仙鹤、青松、夜露3个意象,将这个秋夜写得异常静谧。露水打在衣裳上,诗人也全然不在意,只因早就被眼前之景所吸引。

第三句中“月落一江水”是妙笔,仅用5个字就把江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最后由景及人,此情此景下,僧人在竹房内闲适地参禅。这两句突出的是一个“闲”字,禅意和美景都在这个字里。

写完此诗后第二天,高适因公务在身,便匆匆离去了。而寺里的僧人们一看这诗,个个都啧啧赞叹。就这样,这首诗就成了此寺的“一宝”,过路的读书人、达官贵族们,都要来赏上一赏。

一日,有一个过路读书人来到此地后,也来赏诗,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高适的作品。当他读到第三句“前村月落一江水”时,便觉得写得没对。钱塘江水受涨退潮的影响,高适写这首诗时是看不到“一江水”的,只能是“半江水”。而且,在古典诗词里,“半江水”不管是从意境上来看,还是从字句本身的美感来看,都更好。于是,书生便直接提笔把这“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

此举被寺僧看到了,便赶忙跑到他过来,直接呵斥:高适的诗你也敢改!读书人倒也不怯懦,直接让寺僧看看自己改得如何。寺僧也挺懂诗词,仔细看了看,发现确实改得不错,连连赞叹。读书人这才离去。

话分两头,高适离开寺庙后不久,也得知了钱塘江水退潮的问题,也意识到自己写错了。于是他在多日后,又专门去了一趟寺庙,想改过来。结果刚说明来意,寺僧便说道:“早有人给你改了!”高适看了看改后的作品,直夸改得好。遗憾的是,当他问起那位读书人的姓名时,寺僧无奈地表示,他是匆匆离去的,没留下这些信息。

如今这首诗传到现代后,已经是“半江”这个版本了。通过了解诗背后的这件趣事,我们能得到一个信息:古人对文字真的是极为讲究的。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