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解读天府文化:成都历史上并不封闭,太阳神鸟可能是火烈鸟
今日(3月13日)下午,知名散文家蒋蓝做客吉泰社区开展的“创未来享吉泰”产业人才读书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创作感悟和写作轶事。
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蒋蓝出版有《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和《踪迹史》等著作,主题几乎都聚焦在有关四川和成都的历史文化上。在今天的活动现场,蒋蓝也与大家聊起他笔下曾书写的老成都故事,从成都平原的水系、建筑、文物到天府文化的渊源和历史。
蒋蓝认为,天府文化不是学者、作家的专利,文化一定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我们的饮食、生活习惯,都离不开文化。
古代的成都 条条大路连接外地
多年来,蒋蓝持续在蜀地进行实地考察,寻踪觅迹,找寻文化历史的迁徙故事。他从书本和田野两个进路,以清代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升迁为线索,带出1850~1900年之间的四川官场史、军事史、民俗史、植物史、道路史、城建史乃至风化史,并写出《踪迹史》。
李白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让许多人以为成都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很封闭的状态,道路艰险。但通过蒋蓝的讲述,听众们知道了古时候的成都平原,依然通过条条大道连接外地,不同类型的外来文化,最终共同造就了现在的天府文化。
蒋蓝认为,当天府文化在市民中得到了很广泛深入的普及时,也将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太阳神鸟有可能是火烈鸟?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蒋蓝解读“成都”二字,“成”是回避洪水的“干栏式建筑”象形,干栏式建筑是为了规避洪水、防潮;“都”为汇聚之意。合而观之,成都即是:在二江交汇低地处的干栏式建筑聚落。
蒋蓝从古蜀帝王杜宇、鳖灵等治水行家谈起,聊到出生于蜀地的大禹的治水,蜀太守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天府之国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汉代扬雄《蜀都赋》写到“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穿城而过的两条江就像一对晶莹的耳环,环绕成都中心区。2500多年来,成都成为神州大地上罕见的“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历史文化名城。
谈到最能代表天府文化的文物,蒋蓝还与大家分享了他多年来关于太阳神鸟的分析和研究,“太阳神鸟中的神鸟,有可能是火烈鸟。”他说这一结论有据可查,成都有一个观鸟协会提供的证据显示:来自非洲的火烈鸟会在成都最冷的季节飞来休憩,在兴隆湖刚建起的时候,也出现过火烈鸟。蒋蓝的这一独到观点,让在座的观众都十分惊讶。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摄影报道
编辑 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