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临终前的醒悟,留给儿子一首诗,前后两句相同,却成千古名篇

Image 2021-03-26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听了很多道理,但我的生活还是很糟糕。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才显得尤为珍贵。

因此,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和迷茫:追求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生命的意义,应该没有人能比苏轼说得更清楚。

苏轼临终前的醒悟,留给儿子一首诗

林语堂先生曾形容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学大家、画家、工程师、皇帝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诗人。

这个坐在宋朝文坛巅峰的苏东坡,身份真的太多了,最难得的是,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况下,他总能随心所欲地切换身份。

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苏轼精通儒、释、道,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厚哲理的禅诗。那首《庐山烟雨》是苏轼生前给儿子所写的一首哲理诗。

当时,苏过被派往中山州担任通判。苏轼也刚刚结束了在海南的贬谪生活,踏上了回京的路。

回首往事,60多岁的苏轼不禁感慨万千。他的生活艰难,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曾几何时,他也是壮志凌云、满腔热血。

但现在,他年事已高,万物皆逝,对生命的感悟自然与年轻时不同。

作为父亲,苏轼写下这首佳作,希望儿子对生活会有所感悟,少经历一些挫折。

前后两句相同,却成千古绝句!

《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前后两句是相同的,但它揭示了人生的伟大智慧。普通人只能读懂前3句,懂4句的真的可以堪称大师了。

他在诗中没有提及从官经历,而是提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中的两道山水风景,其兼具禅意与美感。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在他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潮,是人间难得的美景。和很多人一样,他对此充满了憧憬。如果他不能亲自去参观,那将是一生的遗憾。

但当他看到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潮的波澜壮阔时,他发现这不过是空穴来风罢了。

那他当初为何这般向往呢?

其实,诗中所描述的庐山烟雨、钱塘潮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态罢了。

当我们放平心态时,它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存在,但是我们的心从“物”变成了“悟”,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禅”的意境。

虽然第一句和第四句是一模一样的,但这两句词的寓意是背道而驰、相去甚远的。

在第一句诗中,“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平铺直述的把美景展现出来,而在第四句话诗中,“庐山烟雨浙江潮”已经属于禅宗境界了。

苏轼也曾是功名利禄,几十年的官场风雨让他明白,一切无非是过往云烟罢了。

他不想让儿子一意孤行,就用“庐山烟雨”为比喻,教导儿子莫要死守官场。这是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感人至深。

读苏轼的诗,可以医心;品苏轼的词,令人奋发

苏东坡可谓是千载难逢的大师。他的品格、才华、能力和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这本《苏轼词传》以苏轼生活过的城市为线索,将苏轼的人生如水似火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收录了苏轼生平的全部诗篇。我们在他的诗词表面看起来是欢快愉悦的,而仔细品味其细节,则可以读出其蕴藏的喜怒哀乐,这饱经沧桑的深邃之声,是可以直击内心的!

这本书还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对其诗句进行了情感的解读。从苏轼的社会观念和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诗歌艺术、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除此之外,除了《苏轼词传》这套里面还包含了《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书装精致,让人赏心悦目,阅读起来更是一种享受,更适合小朋友来阅读,让孩子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从中吸收精髓,而不只是了解书本中的“死知识”

从中领悟知识,感受古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对古诗词有兴趣的可以多多了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