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此人是乞丐祖先,孔子找他借粮却中圈套,读书人为此还了2000年债

Image 2021-05-20

说到乞丐的祖师爷,很多人会联想到丐帮帮主洪七公。不过,洪七公只是金庸小说里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那么,正史上真的存在丐帮吗?现在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存在,但也有人认为仅是小规模聚集的乞丐组织,没有成为气候,不能称之为丐帮。

虽然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大大小小,不尽相同的乞丐组织,而且各地的乞丐行乞规矩和要饭理念也都不一样,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师爷,而这个祖师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范丹。

关于这个范丹,他和孔子还有一段轶事,这件事竟让后来的读书人还了乞丐2000年的债,究竟是何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据顾炎武的《明季稗史》里记载,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儒家思想。期间,他还广收徒弟,形成了颇具气候的儒家学派。有一回,孔子和学生们来到陈国和蔡国边境这个地方,准备在此小憩一段时间再接着赶路。然而,意外发生了,两国爆发战争,孔子和学生们地处战乱地区,无法继续前行。

动又动不了,粮食很快就被他们吃光了,孔子一行人即将面临断粮的困境。无奈之下,孔子让弟子公冶长出去找百姓借点粮食,但打起仗来,百姓们自己都不够吃,哪里还有粮食借给孔子。

每次公冶长都是空手而归,有一天,他从当地人嘴里打听到,有个叫范丹的乞丐之前存的很多,现在还有余粮,但此人脾气古怪,想找他借粮困难很大。

公冶长年轻气盛,他一听反而更要去会会这个范丹。登门后,他自报是圣贤孔子的弟子,以为这样范丹就会主动把粮食交给他。不过,公冶长想错了。得知是孔子的门生,范丹给他出了道题,允诺答对了就给粮食。

公冶长一口答应,范丹问道“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公冶长一听简单,不假思索答道“天上星辰多日月少,娶媳妇喜来送殡恼。”范丹一听眉头一皱,拒绝了公冶长的借粮要求,打发他回去了。

回去后,公冶长把事情一五一十复述给了孔子,孔子感叹了一声“明天还是我亲自去一趟吧。”第二天,孔子来到范丹家里再度拜访,范丹问了相同的问题,不过,孔子却这样答道“小人多来君子少,借账喜来还账恼”。

这个答案说到范丹心坎上去了,于是,从兜里掏出一个装满小米的竹筒,径直就要给孔子倒米。孔子一看不乐意了“范丹这是看不起谁呢?我亲自来借米,结果就给一竹筒?”范丹笑了笑,扯开了孔子用来装米的空麻袋,将竹筒倾斜,米一下进了麻袋中。

说来奇怪,原本小小一竹筒的米,竟把孔子的麻袋装满了。借到米的孔子很是欣慰,但他没看懂范丹怎么操作的,遂把范丹尊为了神仙。

这袋米帮助孔子和弟子们度过了难关,第二年,孔子携弟子带着两麻袋的小米过来还债,双倍奉还体现了儒家以礼相待的做事准则。而范丹这次又拿出了他那个竹筒,孔子他们也将还来的小米往竹筒里倒。

有意思的是,两袋小米倒进去后,竹筒才装了一半。孔子有点面露愠色,觉得范丹在耍自己。范丹看出他的意思,说道“我早知道就不该将粮食借给你,你看你恼了吧!去年我借给你的时候是满满的一筒,但是现在只剩下半筒了”。

孔子颇为无奈,他附和道“你放心,这个账我总会还清的。我还不清的话就让我徒弟来还”众所周知,广义上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可以算作是孔子的徒弟。而范丹也说道“既然你让徒弟来还,那我也只能让徒弟来收了”,而范丹的徒弟,就是普天之下要饭的乞丐。

两人就这样许下了千年之约,从此以后,乞丐的只要上读书人家里要饭,读书人是必须要给的。实在没钱时,也只能说句下次再来,绝不会对乞丐打骂或是驱逐。而造成这一项千年传统习俗的原因,就是当年乞丐祖师爷给孔子设的一个圈套。

看来,作为乞丐祖师爷的范丹,智慧竟让孔子也甘拜下风,果然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最高深莫测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