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写下一篇奇文,78个字读音皆一致,可以一次读通顺的人凤毛麟角
倘若有人对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困惑,你会如何给他们解答?是告诫他们文明没有优劣之分,还是和他们讲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不可遗弃,亦或是和他们长篇大论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毋庸置疑的是,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处处都处于劣势。无奈技不如人,便只能同意欧美别有用心的“庚款留学生”计划。不仅抢了钱,还要挖走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为西方的“代言人”,这便是真相。
然而,真正有爱国之心的才子们又岂会如此轻易放下自己的情操,这其中有很多人在留学归国后,依然努力地从事着救亡图存的事业,同时也从未忘记保护好属于中国的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而这批人中当属赵元任最为奇特。
赵元任出生于1892年,虽不是名门世家的子弟,但也能算得上的书香门第之后。赵元任的父亲是清末的举人,还会吹笛子,而他的母亲不仅会诗词,还懂得昆曲。或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赵元任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还全面发展。
1910年,18岁的时候赵元任考上了庚款留学生,在同一批学生中排名第二,而胡适则排名第55。在中国人普遍的印象中赵元任是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国学大拿,但赵元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的是数学,并顺便选秀了物理和音乐。
1915年,赵元任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哲学,选修音乐,并于3年后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然而,作为哲学博士赵元任在毕业之后前往康奈尔大学任教,却是物理学助教。1920年,赵元任回到清华,又教物理和数学,还同时担当了心理学、哲学教授、音韵学教授,成为给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以至于当时的学术圈还流行一句话:“到处都是赵元任!”
懂得的知识太多也是苦恼,赵元任自己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展比较好,直到当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来华游学,全国上下竟然只能找出赵元任一人来给罗素当翻译。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到底有多厉害,谁也探不到底。
所以,罗素来在中国讲学的时候,在北京,赵元任就用老北京话翻译;在江苏,赵元任就用江苏话翻译,时人相当佩服。按照记录,他精通7种外语以及国内33种方言,不管去到哪,只要待上几天,都会被当成当地人。
他不仅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用各地的口音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就算去到法国巴黎或是德国柏林,都会用当地的土话交流,以至于外国人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或柏林人。对于赵元任来说,学习语言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也难怪人们会将其称为“鬼才”。
赵元任在国际上的名声也相当高,但他更喜欢纯学术研究,而不喜欢国人的追捧。在研究学术的同时,他也是一名音乐家家,更是中国第一位钢琴作曲家。或许是对韵律天生敏感,赵赵元任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体——同音文。
赵元任开创同音文的第一篇文章是《施氏食狮史》,后来又写了一篇《季姬击鸡记》,全文如下:“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全篇文章只有78个字,但却讲述了一个人从养鸡到赶鸡,再将鸡打死的故事。但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全篇是文言文,但若是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来朗读,都是同音不同调,想要完整读通,有一定难度。或许有人说这样的文体不过玩的是文字游戏,若是有人认真填词,也不算太难。
但要知道,当时同音文创作的背景正是我国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锋激烈,且有激进之人提出汉语拉丁文化的时代。赵元任先生的这些文章一出,便在文化界刮起了旋风,不仅让大家目瞪口呆,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可替代之处。
可以说,赵元任最后能往语言学发展,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大幸事,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他为现代汉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1982年,赵元任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