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茅善玉为何选择花十年时间做这件事?

2021-06-23

“《敦煌女儿》经历十年,我们不断改进,越发觉得艺术创作非常美好,没觉得苦,也没觉得有多难,就觉得不断打磨、不断取得点滴成绩,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沪剧《敦煌女儿》“二改”专家研讨会近日在上海沪剧院举行,上海沪剧院院长、《敦煌女儿》主演茅善玉有感而发,“这一生到老了再回眸,再来看《敦煌女儿》走过的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敦煌女儿》聚焦樊锦诗为敦煌文化传承、保护做出的贡献,我们用十年打磨戏也不为过。”茅善玉说,自己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不断了解樊锦诗、走近樊锦诗,向她学习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毅力,“用十年时间在自己最重要的年龄阶段塑造这么一个人物是我的荣幸。”

5月在北京演完《敦煌女儿》,剧组又修改了十几处,比如强化莫高窟风铃声的召唤,加强象征意味,“铃声原本有,但我在演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铃声管铃声,我演管演,现在我没忽略,好像‘樊锦诗’在舞台上听到老师们鼓励,‘来敦煌第一夜都这样,你不要害怕,留下吧。’铃声在《敦煌女儿》反复出现,演员的表演与铃声呼应起来。”6月《敦煌女儿》在上海演出前,剧组又进行一个下午排练,“节奏能不能更紧凑,台词如何调整?大家不厌其烦修改打磨,努力将戏变成精品。”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研究会会长季国平为《敦煌女儿》剧组锲而不舍的坚持感动,“他们一直在寻求最佳内容和方式去展示敦煌精神。上海是时尚而现代的大都市,沪剧很早开始演现代戏,比如把《雷雨》搬上戏曲舞台。现在,它又通过以茅善玉为代表的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去呈现敦煌精神,展现浓郁的戏曲韵味。”

著名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敦煌女儿》环环相扣,为樊锦诗等敦煌人立传,“要多演,越演越出彩。我每看一次《敦煌女儿》,茅善玉与几位主要演员的发挥,都让我觉得好像在看第一次,证明他们在演出过程中日臻熟练、不断深化对角色的领悟。”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看戏时发现,坐在他旁边的观众喜爱京剧,看了《敦煌女儿》,他们有冲动想学沪剧,“好多人看了《敦煌女儿》,听了茅善玉的唱腔以后对沪剧有兴趣,慢慢喜欢沪剧。上海陪伴沪剧的发展,沪剧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用作品回报这座城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