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申城年轻上班族,为何晚上去学相声?

Image 2021-06-25

夜幕擦黑,一名衣着时髦的精瘦男青年跑进古宜路125号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这个“95后”叫温介邦,是一名街舞老师。但是这天晚上他是来当学生的,学的是跟自己工作浑然不搭界的相声。

12堂课,只需500元,学一门与自己工作不相关艺术课程——这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从2016年探索开展的市民艺术夜校。开辟下班后的晚间时段,服务18—55周岁的中青年人群,市民艺术夜校迄今已开办课程135期,服务受众4.2万人次。今年报名的学员中,“80后”占70%,“90后”占20%。

今年春季,市民艺术夜校正式扩容至静安、徐汇、长宁、虹口4个区,增加约50%课时。即便如此,46门课共1200个名额5分钟内就报名满员,最快的一门课50秒就被“抢”光。

今年下半年,普陀、闵行、浦东、青浦、奉贤5个区确定将加入。据透露,一些街镇主动“举手”,希望参与市民夜校的公共文化服务。

46门课程,五花八门

“这门课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有趣味,相信随着你们学习的深入,会发现这门课越来越无聊。”相声表演课任课教师周海明面对包括温介邦在内的25个学员,一句开场白就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第一堂课上,戴着金属细框眼镜和一顶黑色礼帽的温介邦就被周海明点名上台训练“数冬瓜”——这是学相声的一项基本训练,既是练习吐字,也是练习气息,一口气数25个视为合格,周海明能数48个。

“早知道不戴帽子了。”温介邦小声嘀咕了一句。一上台,清了清嗓子,他一开口竟是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一口气连数35个冬瓜,台下的同学掌声一片。

上海市民对各类艺术热爱之广,出乎周海明的意料。“我以为这些年轻学员是因为德云社‘引流’来的,一问才发现,其实很多人喜欢的是传统相声,有人爱听刘宝瑞等前辈大师的段子。”这种广泛多元的文艺爱好从市民艺术夜校课程设置就可窥见一斑:今年春季开设的46门课程中,既有实用的朗诵表演、手机摄影,又有闲逸的香道体验、光影美术;既有东方的工笔画、汉服舞,又有异域的非洲鼓、阿卡贝拉;既有传统的钢琴,又有紧跟时代的短视频制作。

课程设置,学生、市场说了算

课程设置丰富却不随意。今年春季46门课程中最抢手的是静安分校的零基础手工木艺课——50秒即告满员。不过在授课老师余清戴看来,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接到市群艺馆和静安区文化馆的课程邀约后,余清戴专程去调研了市场上各类木工产品与课程,再结合场馆实际情况开设课程。通过12期课程,学员能了解木工文化,自己动手制作4个产品,课程价格仅是市场价的五分之一。

据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介绍,每期课程都会在文化云和市群艺馆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问卷调查,问卷还会征集学员们对课程设置的建议。此外,合作机构推荐课程也是重要原因,杨玲芝表示:“这些机构站在市场前沿,对市场的需求非常敏感。”

今年新开设的光影美术课是市民艺术夜校与巴塞当代美术馆合作的课程。负责授课的巴塞当代美术馆馆长徐洋扬介绍,相比美术馆公教课,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更通俗易懂。“比如第一节课我会向学员讲述现代艺术的时间轴、梵高的生平,再以他的画作为例,教大家如何调色。两节课后,学员就可以完成一幅自己的《向日葵》。”

和专业机构合作,还能互相“扩群”。徐洋扬带来馆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把美术展搬进教室。课程结束后,优秀学员的作品也会进入美术馆展出。“我们也希望借此给美术馆引入更多观众。”

让文化艺术滋补中青年群体

在市民艺术夜校学习相声,并不意味着想要加入“德云社”。上台的学生并非都像温介邦那样有表演经验,有人眼神不敢看人,有人说到一半开始笑场,还有人边说边用手扇风。周海明说,各种小动作,其实都是下意识地安抚自己。

一名学员坦言,自己不太会也不太敢讲话,即使公司发言也会往后退,但她希望能带点幽默感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另一名学员则表示“最大的梦想是参加演讲比赛”,选择相声课是想通过语言类的训练提升发音水平和表达技巧。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量艺术类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群体,而公益类艺术课程则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市民艺术夜校定位人群是18岁到55岁中青年,通过公益性普及艺术教育的模式,激发中青年的隐性需求,使之成为显性需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