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釜踪鼓迹——探贵州西部夜郎考古遗存

2021-06-28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曾记载,战国秦汉时期,在四川盆地(秦汉时期称巴蜀)西南侧,包括今川西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活动着众多被称为“西南夷”的地方古国,其中位于贵州偏西部地区的夜郎国就是最大的一个。

古夜郎国兴起于战国时期,于西汉末期的汉成帝和平年间被灭,存在约300年。随着漫长岁月的冲洗,它早已不见了踪影。它的国都在哪里,控制范围有多大,那条养育了夜郎文明的古牂柯江是现在的哪一带江河?金质夜郎王印还能找到吗?等等一系列历史迷题,只有依靠不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才能逐步解答。

贵州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省博物馆的筹建,有了自己专门的考古队伍。通过数十年不断找寻,目前已在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发现数十处大大小小的古夜郎时期文化遗存,其中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遗址做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成为目前贵州夜郎考古的三个最重要地区。

辅处出土的铜鼓

可乐位于赫章县西北端,是一个座落在乌蒙山脉核心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山区小峡谷,峡谷狭窄,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目前它仅是赫章县可乐乡所在地,居住人口不足万人。可这样一个小峡谷,却成了贵州考古人寻找和研究夜郎古国文明的最重要之地,这里的每一次考古发现都牵动着世人的神经。

早在1958年,位于可乐西南侧属可乐区管辖的辅处人民公社(现为辅处乡)罗锅寨农民,偶然间挖出一件周身饰满花纹的夜郎时期青铜重器——石寨山型铜鼓。考古人以此为线索,在可乐调查并发现了位于可乐坝子中间三角形地带的粮管所遗址,揭开了可乐考古的序幕。

1960年11月至1961年1月,贵州省博物馆派出考古人员,在可乐粮管所遗址西侧的官山、园田和中寨等地,发掘了7座被当地人称为“徭人堡”的汉墓,出土各类文物40余件和钱币140多枚,并出土大量车马、人物等画像砖,这是在可乐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工作,为今后夜郎时期遗存的发现和发掘奠定了基础。

图2,可乐夜郎人长眠的土丘

1976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分数次对可乐河两侧进行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除在可乐河北侧坡地和土丘上清理了一批汉墓(报告称为甲类墓)外,还在可乐河南侧的祖家老包、锅落包和罗德成地等黄色土丘上(图2)发现并发掘了168座夜郎时期地方土著族群的墓葬(报告称为乙类墓),清理出“套头葬”(图3)等奇特葬俗,出土了数百件陶器、青铜器、铁器、玉石器和竹木器等珍贵文物,以喇叭状大敞口的鼓形铜釜和嵌宝石并错金银丝的铜带钩等装饰品最有地方特色,从此可乐成为贵州探讨夜郎文明的核心地区。

图3,赫章可乐铜釜套头葬

迄今为此,贵州考古人在可乐共进行了10次不同规模的考古发掘,调查更是不计其数,通过长期不断的田野工作,目前已在可乐峡谷发现战国秦汉时期古文化遗存近20处,包括夜郎时期土著族群的居住遗址、公共墓地和汉文化遗址、汉墓和窑址等,使可乐成为贵州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最丰富的地区。

威宁中水位于乌蒙山西缘,西与云南省昭通市紧邻,系滇东北昭鲁坝子东部边缘一山间断陷小盆地,地势向西南方向倾斜,海拔高度1800~2000米(图4)。盆地内水源丰富,有前河、中河、后河及其支流由东向西或由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盆地,交汇于西南端的玉龙峡谷,流入牛栏江,最后在昭通境内汇入金沙江。

图4,威宁中水地貌

从地理位置看,中水与可乐大致处于同一纬度(北纬270附近),相距约100余公里,从赫章可乐到威宁中水的辅处、草海、观风海等地,都发现有重要的遗址和遗物,表明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文化联系。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水即引起考古工作者注意,他们到中河一带调查,采集到一些磨制石器。1972年,考古工作者经过进一步工作,率先在中河西侧一阶地上发现了吴家大坪(当时称大河湾)遗址。1977年在中水南端的梨园一带征集到村民改土挖出的青铜器数十件,发现了中水梨园战国至汉代墓地遗址。

1978年和1979年,省博物馆考古队在中水盆地南端的张狗儿老包、梨园、独立树等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战国中期至汉代墓葬58座,出土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各类文物400余件,出土物特别是陶器器形独特,部分觚形瓶的腹部(图5)、陶罐和陶豆形器的口沿内侧刻划有各种符号,引起学界极大关注。1995年在吴家大坪遗址发现了两个稻谷坑,坑内出土了大量距今3000多年的碳化稻米,不仅为云贵高原早期农业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资料,更从考古实物的角度证实了《史记》所记夜郎为“耕田,有邑聚”的农业定居社会。

图5,腹部带刻划符号的觚形瓶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2005年9至1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两个阶段对威宁中水的鸡公山和吴家大坪遗址、红营盘和银子坛墓地进行了长达近200天的大规模发掘,清理出大量的祭坑、灰坑、房址和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器和铁器等各类文物千余件,发掘取得重大收获,成果荣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同赫章可乐相比,威宁中水古文化遗存具有独自特征,赫章可乐的“套头葬”没有在威宁中水发现,威宁中水却有一种相当独特的“多人二次合葬”墓,而且墓地中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儿童墓葬,随葬品种类和器物组合也与可乐不同,表明当时夜郎国境内的居民构成可能也很复杂。

在贵州西南部以兴义市为中心的乌蒙山东南边缘地区,即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所夹的那块三角形地带,地理环境优越,学界多数学者认为文献所载古夜郎国所临之牂柯江就是今南、北盘江或两江汇合后的红水河,因而这一带也成为夜郎考古工作做得较多的地区。

目前在黔西南州境内已零星出土各类青铜器百余件,种类有剑、戈、钺(图6)、镞等兵器,羊角钮钟、管耳状铃等乐器和铜铃、扣饰等装饰器。通过反复调查,考古工作者已在普安县南部的青山镇、兴义市北部的万屯镇、鲁屯镇和安龙县的龙广镇等地发现了以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数十处古夜郎时期遗址群,近年更在盘县南部和水城县黄土坡等地新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遗址,并重点发掘了普安铜鼓山遗址和兴义万屯阿红遗址,在铜鼓山遗址中出土了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渣、石质范、模和陶坩埚等,说明铜鼓山先民已掌握了较复杂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能制造出比较复杂的青铜器,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夜郎人已创造出成熟的青铜文明。

图6,铜鼓山出土的铜钺

目前在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发现的古夜郎时期遗存,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有相当差异,学者们对这些遗存的认识也不相同,有学者认为位于黔西北的赫章可乐、威宁中水遗存就是古夜郎遗存,但也有学者认为赫章可乐、威宁中水遗存对应的是夜郎“旁小邑”,位于黔西南地区的铜鼓山文化遗存才是夜郎遗存,但不管怎样,这些遗存都是研究古夜郎文明的基础资料。

夜郎本身没有文字,记载夜郎的汉文献史料又相当简略,目前在上述几个地区揭示出的考古遗存规模都比较小,还不是代表古夜郎国文化发展水平的中心都邑和王侯等高级别大墓的遗存,依靠这些遗存资料,尚不能完全解开古夜郎的神秘面纱,千古夜郎之谜的解开仍需假以时日。

图文:张合荣

编排:方 芳

编审:赵小帆

审定:张兴龙

转载自 贵州考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