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与氏要如何区分
文:甪里先生
孔子到底姓什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也许你会说是姓孔,但孔是孔子之氏,而非孔子之姓。要想弄明白孔子姓什么,就必须先辨析姓与氏之区别。
姓先于氏出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有“同姓而婚,其生不蕃”的说法。“姓者所以别婚姻,氏者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何以知之?我们做一“说文解字”即可,“姓”从女从生,表其意为“女所生”,也即是说同一老祖母所生之后代就是同姓。如《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说文》更进一步解释为“姓,人所生也”。这些证明“姓”即“女所生”,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通鉴外纪》的说法就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在百家姓中很多姓出自“姬”姓,也是从女的。按照《通志·氏族略序》的说法即是:“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 、嫪之类是也。”
(注:本文配图均出自《孔子圣迹图》)
姓在先秦时期的作用很重要,就是用来明人伦。如《白虎通义·姓名》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古人早已掌握“近亲不婚”的优生学原理。翻阅先秦典籍,不禁为之感慨万千。《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婚姻是人伦之大要,马虎不得,所以对于“同姓不婚”这件事看得极为重要,即便是娶“如夫人”也是如此。但有些贵族因为政治利益,违背这一点,还觉得“亲上加亲”能巩固双方利益。就出现了近亲结婚的现象!
随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之后便由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同姓越来越多,区别自然发生,加之父系氏族的分化。如此,“氏”便应运而生,“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各个父系氏族总有一个首领,首领的氏便是部族之氏,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状况。
那么姓与氏的区别主要何在?
段玉裁《说文解字·氏》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若是说“姓”用来区别婚姻,那“氏”就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如《白虎通义·姓名》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役力。”
既然“姓”与“氏”的区别弄明白了,那我们就言归正传,回到孔子。
说起孔子,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在他的身上,有数不清的标签。那么我们该如何给他定位呢?
首先他是个圣人,那么何为圣人呢?孟子解得好,“圣人者,人伦之至也。”这就说明圣人也是个人,不是神,不像基督教的上帝,是个超越性的存在。圣人就在世间,他和我们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那么何以别之呢?我想可以用宋明道学家的话来概括。即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也就是说“圣人之喜怒在物不在人”,不仅对己,对人也是如此。如此“对事不对人”识大体、明大道,故能在与别人相处的同时能处理好各自的关系,所以是“人伦之至”。
其次,孔子是个伟大的文化整理者。我们知道,东周时礼坏乐崩、周文疲敝。孔子一生汲汲于救世,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恢复到“郁郁乎文哉”的西周天下。但身处大争之世,注定了王道敌不过霸道,所以孔子屡不见于当道,诚可谓“累累若丧家之狗”。有鉴于此,晚年的孔子开始整理六经,贯彻述而不作的原则,以期让三代王官之学大行于天下。事实上,在孔子删述六经的过程中就体现了他的原则和主张,“笔则笔,削则削”这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问题,更有深刻的理解与根本的洞见在里面。孔子在政治上失败了,却在文化上成功了,事实上后者影响更大。“帝王者,一代之帝王;圣贤者,百代之帝王。”
最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即所谓的六经。六经在三代时为王官之学,每一门学问都有专职官员传授,且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习。孔子打破了这一格局,主张“有教无类”,使得“学术下于民间”,带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及文化事业的进步。
我想,这样定义孔子应该是不会大错的。基于此,我们心中也会构造起一个孔子的大概轮廓。但有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即孔子姓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不小。倘若有一天某个外国人问起,一时面觑,不知如何回答好,这种尴尬恐怕是不会有人愿意承受的。
关于孔子的记载,我们还得依赖于《史记》。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根据司马贞《索引》记载:“孔子,宋微子之后。”这也就是说,孔子是宋国宗室之后。那么只要知道宋国公室之姓是什么,孔子之姓自然也就清楚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史记·宋微子世家》,其中云:“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国是殷商宗室之后,也就是说我们须进一步探源到殷商。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这就可知宋之姓即为子姓,那么同样作为殷商后裔的孔子也就自然姓“子”了。那么“孔”指什么呢?自然是“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是宋国公室到了孔防叔所分出来的别支。
至此,孔子姓氏之谜也可告一段落。我们基于一定的文献支撑可以推测出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当然也许会有人持不同意见,但这只是基于现有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完全确认的信史还不好说。但就某种程度来说,是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