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的妙诗因一个字被各种夸赞,小才子说句大实话,引来不少争议

2021-08-24

看多了诗词鉴赏集,笔者发现后世对于前人的作品,往往会走两个极端:

有一类人,会陷入对经典作品不断地质疑中。他们质疑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为了拍皇家马屁,故意帮杨贵妃“洗白”;质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该写,说范公根本没有到过岳阳楼;质疑《孔雀东南飞》三观不正,说焦仲卿不过就是个“妈宝男”。

而另一类诗评家,则恰恰相反,只要是名家写的作品,他们只知一味说好。有时候,明明一首很普通的作品,硬是被吹成了千年难以超越的神作。

这两类诗评家的观点,往往都存在一些问题。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不少诗作的水平问题,引起过大量争论。本期笔者就跟大家说一首李白诗,它到底是神作还是“表现平平”,就曾被讨论多年。

公元726年,25岁的李白刚刚出蜀没多久。这时候的他,兜里有银子,对各地山水也都比较有兴趣,便在江南各地游玩。这天,他又准备离开金陵前往扬州玩耍了,临行前好友们都来给他践行。于是,一桌酒席自然是难免的。酒过三巡,李白便随手写了首妙诗,大家且看:

《金陵酒肆留别》(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仙出手,整首作品的水平自然是很牛的。一开篇,他就描写了践行宴上的情形,只14个字就有视觉、有嗅觉,也有浓浓的美酒为味觉。

而且,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完整地诠释了李白早期的性格特点:喜欢结交各地名流,有一点点好面子,对朋友很好。

既然是好诗,又出自诗仙之手,那宋、元、明、清各朝点评它的人,自然是很多的。有人说全诗很有意境,也有人说遣词方面很地道,等等。颇有意思的是,这些夸赞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一个“压”字上。

比如文人魏庆之,就称这“压酒”二字是:他人亦难及。他称这个“压”字是点睛之笔,又新颖又有趣,很多人想学却只能学到皮毛。魏庆之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宋代文人的赞许。

既然是诗仙的作品嘛,被夸一下挺正常,偏偏粗一位南宋文人,经过调研后说了这样一句大实话:

说者以为工在“压”字上,殊不知乃吴人方吉耳。至今酒家有旋压酒子相待之语。

说此话的人,名叫赵彦卫,自称魏王赵廷美七世孙。与点赞李白此诗的文化名人们相比,他只能算是个小才子。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江南吴地的方言里,本来就有“压酒”的说法,到南宋也一直是这样说的。所以李白并没你们想的那么牛,你们这是在“尴吹”。

赵彦卫的话一出,便引起了大量争议。对于那些名家们来说:堂堂诗仙,岂是像你这样的小角色能非议的?

那么这件事,到底孰对孰错呢?关于赵彦卫的说法,笔者专门打电话去问了一下家在江苏南部的一个朋友。他也跟我证实了,当地确实有“压酒”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否就能证明李白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牛呢?对此,笔者认为咱们的评价应该更客观一些才是:

首先,既然吴地本就有“压酒”之说,那就不能说是李白发明了此词。也就是那些夸赞此诗之人,并没有夸到点子上。

其次,要明确一点,李白确实是第一个把“压酒”写进诗里面的唐代文人,别的朝代笔者不敢说,万一前面一些朝代有古籍漏记的情况也说不定。自李白这么做了后,苏轼、陆游等名家纷纷模仿,“酿酒”、“制酒”、“榨酒”等字眼就显得不那么高级了。能想到把一个当地方言写进诗里,还能写出意境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毕竟那么多江南才子,都没有想到这么做,不是吗?

笔者非常欣赏赵彦卫的态度,至少他敢于顶住压力,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而且经过他这么一说后,世人反而更清楚地知道:原来把方言写进诗里,有可能会有异想不到的效果,这才是李白牛的地方。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