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北京语言大学2020年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20-08-16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 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是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文、外语及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今年北京语言大学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招办老师杨璐璐介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融传播学、新闻学、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一体,属于文理兼备的综合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全媒体、复合型、创新型特点。

“该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领域的变革趋势;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业态的多样性;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传播战略、现代互动营销理论和媒体经营模式、新互动广告类型策划与创意、新媒介数据监测系统分析应用等知识结构体系;最终培养能够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各种新媒体行业所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报考北语注意事项

对于想报考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杨璐璐提醒各位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英语、英语(英西复语)、翻译类等专业在本一批录取。其他所有小语种专业都在提前批次录取,提前批次不需要校考。二是,学校计算机类、翻译(本地化)、语言学专业在非高考改革省份仅招理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仅招文科生,其余专业均文理兼招。对于高考改革省份,计算机类要求选择物理、语言学要求选择理化生其中一门。其他专业不设选考科目限制,具体以公布的计划为准。三是,学校除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类、艺术类专业外,报考其他专业均要求考生参加高考外语口试且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未组织高考外语口试的省份除外)。

小语种专业和复语专业

  考生报考热度高

北京语言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中文、外语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也就是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

目前学校包含双一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翻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等。

采访中,杨璐璐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受到报考比较热门的专业,特别是小语种专业以及近几年新开设的复语专业,比如英语(英西复语)、日语(日英复语)、翻译(汉英法)等。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一直是北语的王牌专业。另外,金融学、计算机类、语言学等专业在北语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中也形成了鲜明的“语言+专业”的培养特色,越来越多地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北语中外学生比例1:1 校园国际化氛围好

  设有拔尖人才实验班 允许部分学生转专业

关于北语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杨璐璐表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国际化、语言+、全贯通、重培优。

北京语言大学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约9000名外国留学生,中外学生比例1:1,中外学生在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管理上融通融合,学校还聘请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暑期来校讲授学分课程,与十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项目,每年有400余名学生通过各类项目赴海外交流学习,出国深造。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语专业采取多语种复语培养,非外语专业采取“专业+外语”培养模式,除英语外,学校还开设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公共外语,同时,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另外,学校通过贯通不同专业之间,学院、学校之间的课程,整合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着力于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实现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程。

此外,学校设有拔尖人才实验班,由各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建立了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语言智能与技术拔尖人才实验班、国际金融拔尖人才实验班等。通过筹建北语学院,计划从各院拔尖人才中优中选优,实施导师制、本研贯通制、个性化、国际化教学等精英式培养。

学校还提供了一些双专业、双学位的优势专业供在校生选择,如英语、汉语国际教育、金融学等。学有余力的在校生也可选择辅修小语种、计算机等专业。

关于入校后能否转专业的问题?杨璐璐表示,北语转专业政策是开放的,除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艺术类考生不能转到非艺术类专业,外语保送生不能转到非外语类专业之外,其他专业都允许学生转专业。转专业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开放通道,学生可以自由地申请。

据介绍,北京语言大学就业学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外交外事外贸类、中外文化交流类、教育类、金融经济类、信息技术类等领域。另外保研、出国、升学也是很多学生的选择。

据了解,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创办于1962年,是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34个,涉及文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三大学部、六大直属学院和两大科研院所,还设有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责任编辑: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