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君:受益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蒙古族大学语文教师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学习、掌握、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爱国爱党的具体表现。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蒙古族“80后”大学语文教师,她从小就接受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她就是高丽君副教授。
高丽君出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个小村庄的蒙古族家庭,父亲高中毕业、蒙汉语兼通,母亲只会说些简单的汉语。这个村庄为蒙汉杂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为蒙古族。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她从小就了解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既能够与家人用蒙古语交流,又能够与汉族小朋友用汉语沟通。从小耳濡目染,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如她的两翼伴她飞翔,也注定她今生与双语教育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进入小学后,高丽君的父亲毅然让她选择双语教育。多学一种语言多一条出路,这是父亲对她的忠告。80年代中期的内蒙古偏远乡村,基础教育条件远比不上现在,当时既想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又想学习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只能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当时,高丽君每日需步行近五六里地才能到学校,除了接受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语文》等课程外,她还和一些蒙古族小朋友一同上《蒙古语文》等课程。有时别人在玩耍,而她还在学习。在各门课程老师认真和执着的教育下,她渐渐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并喜欢上双语学习。小学毕业时,她可以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写作文,并为之自豪。进入中学后,她的双语学习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学习兴趣随之越来越浓。也就在那时,她喜欢上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中国文学作品,在课余时间尽情地饱览群书。
2000年高考,因为双语教育的优势,高丽君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并坚定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曾有家乡人和同学问她,你是蒙古族,为什么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起来会不会吃力?她回答,汉语是我们都应掌握的通用语言,学好汉语言文学才能更深入地研究中华文化,才能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因为之前扎实的学习基础,虽然她是少数民族,但她的汉语水平和写作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大学四年里,她在内蒙古大学这所自治区最高学府里,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亘古绵延,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此期间,她还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了英语,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考试。
大学毕业后,高丽君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虽然在工作中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但她没有抛弃民族语言,平日里喜欢听一些蒙古语歌曲和广播,也喜欢读一些蒙古语诗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工作两年后,高丽君又报考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被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选择了唐宋诗词研究方向。在中南民大,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一心,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灿烂,感受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共同学习发展的魅力。读研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次回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岗位的高丽君,既在党政办公室从事综合文书工作,又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还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安排和教学任务。随着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深入接触,她发现有的学生汉语书写能力较低,有时甚至连简单的汉字也会写错,汉语表达方面有时也有逻辑错误。那时她就在想,假如他们从小开始就能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那进入大学学习时会轻松很多,个人发展和选择也会更多元化。从教十几年来,高丽君一直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先后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完成多项科研项目,曾荣获2次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还被评为“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个人成长的印记看,留下了太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优势的足迹。走出偏远的小山村,进入自治区最高学府读书,成长为高校教师;摆脱贫困,走进幸福小康生活......”高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