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对比研究

2020-05-13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对比研究——

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为例

苏轼与纳兰性德是宋、清两代诗词界的霸主,但他们也是为情爱所折磨的痴情种。这种折磨在所深爱的妻子逝世后通过他们所撰写的悼亡词表现得更为直接与透彻。

1.1

相似之处

擅于用典。

苏轼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孤坟”意象在唐代诗人笔下多有出现。孟启的《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有云:“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同样,李白的《远别离》一诗中也有:“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这样的句子。词首“生死两茫茫”这样的描述在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也有近似出现,原句为“上穷碧落下黄泉,生死茫茫两不见。”而以“断肠”来表现极度的悲痛在唐代诗人笔下更是数见不鲜。唐代诗人李商隐《落花》一诗中有云:“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温庭筠也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样的句子。纳兰性德也同样擅长用典,“重寻碧落茫茫”同样化用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料短发、朝来定有霜”颇有借用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意思;“人间天上”、“春花秋月”与李后主的《虞美人》分外契合。“减尽荀衣昨日香”这一句又是借用了荀彧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七〇三引用晋习凿齿《襄阳记》云:“刘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荀衣”喻人之风流倜傥,此处乃作者自喻,说自己往日的风流神采早已消损殆尽了。)

精于意象。

两首词都借用了“梦”这个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爱。“梦”很特别,日有所思,故夜有所梦。于苏轼而言,仅管妻子已经离世十年之久,他仍将妻子放在自己的心上。这首《江城子》就是在想念妻子的梦境中所作。这十年的经历将当年意气风发的他彻底改变。仕途坎坷,充满了无奈。这样的时候想起了亡妻,想起了过去美好的生活,此情此景,更是令人痛彻心扉。于纳兰性德而言,梦境除了有怀念妻子的含义,也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与苏轼不同,由于血统、家世的原因,纳兰性德自身以及家庭都被深深卷在大清政治中心这个漩涡中。纵观纳兰词,似乎这样的家世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心中所向往的那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生活更是永远无法实现。梦境是他抛掉现实的烦恼的地方。同时,在梦境中他又能重见自己挚爱的妻子。这在某个程度上似乎也能解释得清为什么纳兰词中“梦”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

寓情于景。

于苏轼的《江城子》而言,词的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便已奠定下整首词的哀伤的感情基调。生死永远是最为残酷的离别,人生境遇如此坎坷,挚爱的妻子离世也已十年之久,苏轼心中的哀痛在整首词中几乎处处可见。“孤坟”、“断肠”这种意象更是增添了悲情色彩。末句的“明月夜,短松冈”又将诗人的记忆与思念拉回了妻子远在眉州的种满松树的小山岗上的小坟。对亡妻的浓浓思念与这首词哀伤的情绪掺在一起,令读者都为之肝肠寸断。《沁园春》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哀叹亡妻命薄早逝。接着转写往日夫妻二人恩爱的场景,突显今日永别之悲苦,梦醒后自己的情绪更加难以控制,以至于在夜深人静之时失声痛哭。下片表现了纳兰在想象中追寻亡妻的身影却不可得的沉痛心情。这些回忆将他对亡妻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之处又重归了幻想。从整首词来看,纳兰的“痴情”与“悲痛”贯彻始终。

1.2

相异之处

思想感悟的不同。

苏轼这首《江城子》是他历经宦海沉浮,并切身体会了人生坎坷之后所作。苏轼对于亡妻的思念是受到自己如今人生境遇的悲惨而产生的,或者说是在自己遭遇困境后对于当初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溯。对于妻子的悼念是他追溯过去的一种方式或是说一个途径。而现实生活的惨淡是《江城子》这首天下第一首悼亡词产生的直接原因。词人在这首词中感慨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世间的物是人非以及生活的艰难。这十年的岁月是他独自度过,没有挚爱之人的陪伴更加增添了他的痛苦以及生死离别的残酷。而通过这十年,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愈发浓厚。愈发想念当初与妻子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而就《沁园春》而看,纳兰性德对于卢氏的思念从未消减。甚至连短短的引言都能看出纳兰对妻子音容笑貌的留恋和追忆。这首词既包含了夫妻当初平淡的日常生活,又显露了令观者都为之动容的生死离别之爱。由于身处高位,作为纳兰明珠长子、皇族姻亲,他必须担负其一个大家族的责任。这与他所追寻的花前月下,赌书泼茶的诗意生活是相背离的。随着自己父亲的老去,自己承担的家族责任的增多,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就愈是浓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他分外痛苦,对现实的回避又使得他相思成疾,以致年仅三十便溘然长逝。

行文风格的不同。

悼亡词本属于婉约词的范围。但苏大学士的这首《江城子》中又增添了豪放派的因子。起首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便足以体现气势的磅礴。十年是非常大的一个概念,十年的时间里他从巴蜀才子变成无论是“变法派”还是“守旧派”都不喜欢的谪臣。这十年的时间于苏轼而言是思想剧变的十年。在如此哀伤之境,苏轼的思念超越了死生的茫茫,这足以体现他“豪放的婉约风格”。全篇又多处使用“白描”手法,通过一些“月”、“松岗”等意象的烘托使他对妻子的爱更为鲜明。《沁园春》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虚实的变化。这首词充分将虚实加以结合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哀伤的情绪,表现了词人创作这首词时心境的低落、悲伤。虚实相间,动静结合使这首悼亡词有了“灵动”之感,足以打动万千读者。

作者:陈千里

来源:知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