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临终前送给儿子的一首诗,如果此时你正感到迷茫,不妨看看

Image 2020-07-22

人之所以有太多烦恼,主要是因为看不透,放不下。看不透,所以一件事情不断的想,但是又想不通,便一直纠结于一件事,看透了,也未必放得下。放不下,同样莫名其妙的纠结,这便是大部分人苦闷的原因。

苏轼曾经也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但是,他的种种烦恼与遗憾,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人生阅历也增长很多以后,却发现自己曾经的执着都算不上什么。

突然间想通透以后,他写了一首《庐山烟雨》作为感悟,同时也送给他的儿子。既然这首诗是苏轼大彻大悟之作,里面包含了他的哪些感悟呢?他又想向儿子传达怎样的思想?图片:写诗剧照

一、人生得意

古代有一个非常通俗的潜规则——不受挫折不成事。翻开史书会发现,但凡有学识,有出息的官员或者皇帝,都经历过诸多坎坷,似乎这些人没有经历挫折,就无法体会民间疾苦,思想上就无法升华,会一直没有出息一样。

就拿苏轼来说,他与父亲和弟弟一同参加科考,父子三人同时中举的场面曾震撼过无数学子,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人把他们当作榜样。

苏轼进京应试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以欧阳修的文学水平,足于傲视全考场考生,然而,这位大文豪却被苏轼充满热情豪放的文章迷倒,应试过后,苏轼开始入朝为官,并且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图片:考生的文章剧照

二、衰神附身

然而,就在他的人生走向高潮的时候,衰运却开始随之而来。就在苏轼最得意时,他的母亲病逝,苏家父子三人能有出息,全靠苏母在背后撑着。在苏轼的心中,最让他佩服的并不是父亲,而是他的母亲。所以,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孝期满后,苏轼再次回到官场,可是才没几年,他的父亲又去世了,父母的去世对子女来说可是头等大事,苏轼和他的弟弟为父亲扶棺,把父亲送回老家安葬,并且为父亲守孝三年。

图片:为父亲守孝剧照

好不容易守完了父母六年孝期后,苏轼再次回到朝中,刚好又遇上王安石启动新法。对于苏轼等人来说,王安石的想法实在太疯狂了,让他无法接受。可是,王安石是宰相,而且变法还是皇帝支持的,苏轼不支持,不用宰相出手,皇帝就把他踢出京城了。

1079年,苏轼用文人特有的抒情方式写了一首诗,却被有心人士利用,遭小人诬陷。这一次事件,也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案件的发生,差点使他丢了小命。幸亏皇帝重文,曾扬言不杀士大夫,所以才把死刑改成贬到黄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

图片:被贬到黄州剧照

三、突然醒悟,写诗赠子

从高调入仕到被迫离开京城,再到贬至黄州,苏轼的人生一直起起落落,磨掉了他年轻时的骄傲,也把他打磨得更加完美。在人生快走到尽头的时候,困扰苏轼几十年的苦闷好像突然间解开了,苏轼突然之间大悟彻悟,于是留下了这首禅诗,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庐山烟雨》

在苏轼六十四岁时,朝廷大赦下天,他也因此有机会重归故里。当他得知儿子要去中山任职时,特地把这首诗交给儿子。虽说这是苏轼送给儿子的诗,可全诗没有一个字能体现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意。然而,当大家读完全诗,再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却能体会到他对儿子的满腔情深。

再者,此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完全相同,似乎犯了写诗的大忌。实际上,相同的两句诗,却有完全不同的意境,反而使诗中的情感得到升华。

常听人说庐山地处高处,终年烟雨朦胧,想想就觉得迷人,又听人说浙江的钱塘江大潮,更是宏伟壮阔。如果一生连这两种景色都没有看到,将会成为一生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烟雨朦胧

从第一、二句诗中不难看出,苏轼对庐山和钱塘江是非常向往的,当他从别人口中得知这种美景时,一直对美景充满憧憬,总觉得一定要置身于美景当中,才能切身体会到美景所带来的享受。

苏轼是这么想的,也确实亲身到过庐山去观看美景,只是,当他亲自到了庐山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看清庐山,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

后来,他也到过钱塘江,去体验那壮阔的美景,还到过西湖等地,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人生总会有苏轼这样的执着,总想着要到达一个地方,办成某一件事。如果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没有完成,心里面总是念念不忘,总觉得要完成目标才算不留遗憾。

当一个人完成了小目标时,确实会高兴一阵子,然而,过一段时间,却会感觉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过如此。

常人如此,苏轼亦是如此,当他看过了心心念念想看的美景时,却发现所谓的美景,不过如此。

图片:苏轼人物漫画

所以,诗的第四句,又回到了第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不过,大家仔细品读就会发现,文字虽然与第一名完全相同,其韵味却完全不同。诗的第一句是充满向往的,最后一句却归于平静。那些他曾经向往的美景,当他看多了,反而觉得当时让他如此挂念的美景也不过如此。

难道是美景发生了变化,变得让苏轼不再喜欢?其实并不是,美景一直都在,而且一直未变。改变的,只是苏轼的心境而已。

年轻时的苏轼对所有事情都充满热情,苦苦追求。然而,在他逐渐老去时,却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值得他付出那么大代价去得到。

苏轼的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他的真实情感,而且充满了禅意,这首诗便是他悟道的佳作。同时,苏轼借着这首诗,告诉自己儿子: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过如此,不必过于痴迷,更加不用过于执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苏轼人物画像

苏轼的一生都在奔波,年轻时,他并没看透官场沉浮,所以心里一直苦闷。当他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雨过后,总算明白过来,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不必过于执着,更没必要纠结。

可惜的是,当他终于体会到这个道理时,却已经没有时间享受人生了,他只希望儿子能明白自己的苦心,不用过奔波的生活吧!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