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用10多年打造出南京的“秘密花园”,这位设计师是何人?

2020-11-30

近千年前,骑着毛驴的王安石,面向巍峨绵延的钟山发出感慨: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钟山,即紫金山。这片历史悠远的山脉,三峰相连,形如巨龙。不仅滋润了无数文人墨士,更是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等历史名人的长眠之地。

时至今日,作为南京地理最高点的紫金山,早已沉淀为这座城的“人文第一山”。

从第一次进山起,设计师陈卫新就爱上了这里,他渴望为这方钟灵毓秀的天地做些什么。

构思十数年,他的6个设计项目次第在5年间落地,散落在紫金山林中。

通过这些作品,他让更多人流连于紫金山,也达成了自己与这座山的对话。

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南大赛珍珠故居、美大纸行、柴门、云几、青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餐厅、碧山书局、云书坊24小时书店……随便说出一个,都是南京人心目中的“城市名片”。

当你深度了解这些新颖、别致的文化空间后,会发现它们都与一个人有交集——著名室内设计师陈卫新。

1971年,陈卫新出生于扬州东郊一座五进式清代大宅里,在清幽古朴的小镇中自然成长。

受到在文化馆工作的母亲影响,他从小便爱阅读。书读倦了,他就去镇上听扬州评话,看小桥流水,观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陈卫新在自己第一本散文集《鲁班的飞行器》中,深情讲述了在家乡小镇的生活场景:

少年时的这些经历,让陈卫新慢慢走上设计之路,并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

后来,陈卫新来到南京,住进楼梯下只有4平方的半间屋里。房间闷热而不隔音,半夜睡不着时,他索性把铺盖卷起来,在床板上画图纸。

空暇的时间里,陈卫新还喜欢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建筑与人的关系。最夸张的一次,他从长江大桥桥北走到了夫子庙。

因此,住在南京30年,他比大部分南京人要更了解南京。

在所有的项目中,陈卫新考虑最多的就是时空关系,他希望时间和空间是重叠、并置,可以互证的。所有的未来建立在过去,因此设计前一定要考虑这个地方原本是什么。

先锋书店原本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陈卫新没有翻新、贴瓷砖,保留了所有的交通画线和上下坡道,让车辆停驻的场所变成了人们的休憩之地。

设计青果时,他收集了拆迁中的旧木头、旧抽屉、旧钉子,做成了桌椅板凳和风靡南京的Logo——TINGOO青果,延续了老城南喧闹的记忆。

渐渐地,陈卫新的作品脱离对技术层面的简单追求,而更多关注于历史文化。这一点,和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以文造园”的观念不谋而合。

文化不是静止的,创新的基础是传统。在原有的信息量里,通过当代的设计使用,空间会获得新的延续性文化。

在中国,还有许多富有才华的设计师,但像陈卫新一样,力求用传统文化打底子、从文化连接角度做设计的并不多。

每做一个项目,陈卫新就会迅速转换角色,将自己完全当成本地人,这样自然会设身处地思考如何把“家园”往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南京,他建立流动工作室,以便更好体验项目周边的生活文化氛围。

2005年后,陈卫新专注于城市更新设计。为了补足规划和历史知识,他收藏过很多老地图,对南京板块的演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越认识南京,陈卫新就越热爱南京。他认为山水城林浸润了南京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一有空就会去紫金山走走。

1938年的南京地图上,紫金山所在的东郊完全在城市外围。然而现在,紫金山已经慢慢变成了城市中央的一座山。

十几年前,老友来宁,陈卫新照例带着对方去了趟紫金山。游了一圈,老友感慨了几句——紫金山适合参观瞻仰,但却没有歇脚的地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早已将南京视作第二故乡的陈卫新不由得思考:怎么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让更多人真正亲近紫金山?

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紫金山林里的空间设计。

构思筹划了多年,2015年10月,陈卫新在紫金山的第一个作品——未见山正式落地开业。

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他又先后设计了朴院拾间、云几、锦上雅集、紫金坊、宽渡翡翠。

设计师要完整表达设计理念,很容易产生破坏。陈卫新的紫金山项目各有特色,但共性就是充分尊重自然和原有建筑风貌。

在设计宽渡翡翠时,陈卫新特意避开了院落中树木的根脉,还补种了草皮植物,让生态得以修复平衡。在他眼里,这些树比自己更早来到紫金山,应该和它们和睦相处,而不是竞争关系。没有设计痕迹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外扩,南京提出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的概念。

陈卫新在紫金山的一系列项目,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这些项目就像中国画的墨点,落在宣纸上不断渲染,最终让紫金山和南京的影响力不断外扩。

通过一些创新手段,陈卫新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他希望未来紫金山出现更多类似的项目,在达到环评的标准基础上,为南京市民提供更多服务的可能性。

陈卫新认为,人看起来是生活在空间里,其实是生活在时间里。在一生数万天的光阴里,与城市发生关联、留下足迹,是很重要的事情。

作为地域文化的关注者和传播者,他致力于历史街区复兴、民国建筑研究修复,近些年来更是放弃许多商业项目转而为乡村小镇做建设规划。

为沙沟古镇规划时,陈卫新做了许多设计之外的事情,比如把老米厂改造成“米仓客栈”,比如恢复还原古镇的“外婆桥”,不但挖掘了“沙沟十景”,还专门设计了古镇第一套邮票作为旅游文创。

他相信在这个时代,能唤起人们对乡愁的集体记忆,也许比设计本身更有成就感!

设计之外,他写诗、写散文、写书法,喜欢京戏,热爱生活。在为张嘉佳设计餐厅时,甚至一起考了个厨师证。

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培养了他的审美意趣,让设计工作和生活享受融为一体。

世界知名建筑师赖特说:“每一位设计师都是,而且必须是一位诗人,他必须是所处时代的有创见的解释者。”

陈卫新,正在以自己的设计呈现时间的痕迹,并见证这个时代。

- End -

撰文-钱思雨

点亮“在看”“点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