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周游列国求仕,圣人孔子在春秋那会为什么当不上官

2021-05-26

孔子,也被人称为孔夫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著名人物,能在著名的百家争鸣时代当中脱颖而出,并且成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派,孔子的能力当然还是有的,但有趣的是,孔子生前其实混得并不如意,或者说他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过得那么好。

前朝的剑

中国历史剧中有一个笑话,你居然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听起来是不是非常逗?朝代更迭,基本上任何跟前朝沾上关系的都会被称为前朝余孽,没有人把你干死,没有人欺负你已经是不容易了。而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存在,他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那把前朝的剑,原来,孔子的先祖是商朝开国君王商汤。

春秋时代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周王朝虽然已经凉凉了,但是这里我们要用到一个特殊的词叫做实亡名存,之所以把名存实亡倒过来,是因为重点是名存,当时春秋有百国,这百国基本上都是周王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他们实际上已经是自主独立,但是名义上依然听命周王朝,大家可千万别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用,任何一个小国,如果你尊周王朝为正统,那么别人就算想欺负你也不敢动,然后如果你出言不逊,侮辱了周王朝,这下坏了,本来跟你没仇的人可以直接以这个为名出兵攻打你,并且他还是出师有名属于正义之师。

总之周王朝在那个时代虽然已经亡了,但是在百姓与诸侯国们的心中依然是存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作为一个商朝余孽,生活能顺利才怪了呢。

说起孔子的家族,作为一个商朝君主的血脉能够存在这么多年,主要也是因为周王朝当年在击败了商朝之后,采取的特殊政策,商朝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对击败的商朝贵族们给以特殊待遇以招安,商纣王大家都知道,而微子启是商纣王他哥,商朝灭亡后,微子启得周天子招安,封诸侯并建立宋国,尽管宋国作为一个诸侯国,一开始在排挤当中并不好过,但是在漫长的几百年历史过后,宋国人也慢慢的融入了诸侯国贵族的圈子里,本来孔子也能够在宋国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坏就坏在宋国的孔氏家族出问题了,在发生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流血政变之后,孔子父亲被迫避难跑到了鲁国并且在这里生下了孔子,然后孔子就成为了一个鲁国人,齐鲁之地本就是周王朝贵族之地,虽然能接纳孔家人,但是毕竟还是存在着鄙视链,所以从小孔子就生活得不太得意,最惨的还不在这里,孔子三岁那一年,父亲就病死了,而他妈只是一个小妾,正宫早就看小妾不顺眼了,孔父一死立马露出了非常凶恶的獠牙,把孔子一家驱逐到了曲阜阙里,此后孔子的生活就从贵族变为平民,进一步体验了人生疾苦,好在毕竟是商汤贵族后代,是有家底的人,所以孔子从小还是可以读书接受了教育,一代儒家圣人,最后还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成长了起来。

百家争鸣

很多人把春秋评价为一个思想绽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这是肯定的,因为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不下百个,然后每个国家要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局当中生存下来,自然就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本来一般都是以兼并战争为主,但由于周王朝的余威犹在,所以武斗反而不是最佳,文攻才是主流,再加上就算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还是要以文攻来服众,所以读书人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思想的百家争鸣之绽放,也在那个时代十分鼎盛,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尽管是一个蛮荒的无科学时代,但春秋甚至产生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机械研究学派墨家,而在春秋之后的数十个封建王朝里,中华大地上对机械的研究基本上就停步了。

然后孔子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在孔子长大后,因为文学素养极高,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公元前532年到522年,这十年里,二十多岁的孔子开始关注国家与政治问题,也对鲁国的农耕、学校有过一些改良,算是孔子仕途的开端,而前532年,30岁的孔子正式见到了齐景公,大家一伙人讨论了当时称霸的秦穆公以及更多的国家局势,此后孔子声名开始崛起,再加上他好为人师,3000弟子开始带着孔子的文学与思想在百国传扬开来,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开端,当然具体的儒家思想还是在孔子死后才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学说,并且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此时的孔子虽小有名气,但至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只不过是百家争鸣当中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

然后在公元前517年,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影响孔子的大事,鲁国的政党攻伐开始了,复刻了宋国之乱,鲁国君主鲁昭公带着孔子一起逃往了齐国,不久之后,齐国的齐景公想起了孔子与5年前非常深刻的一番谈话,所以就又邀请了孔子问强国之计,孔子在这里发表了一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过来就是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以此类推父子关系,乍一看,这可能就是一句毫无营养的口水话,但实际上这正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就是要提倡人与人之间对伦理的尊崇,当君不君,臣子自然无忠,当父不父,儿子自然会上梁不正下梁歪。

周游列国的夫子,饱尝人间

从公元前496年到公元前483年,孔夫子开始带着自己的徒弟们周游列国,一共游了整整13年,然而夫子为何而游?其实这个游不能用旅游来形容,那可能太过于浪漫,反倒是用游荡来形容更合理,夫子跟他的徒弟们就像是游荡在人间的孤魂野鬼,找不到归处。

孔子的出走起于跟鲁国季氏王族出现了矛盾,55岁的孔夫子迫不得已离开了生养自己的故乡,而在他周游列国的第1站就是卫国,事实上这也是孔子跟学生们在这10多年的游荡生涯当中最常来的地方,卫国虽然并没有完全接纳夫子,但是刚来就愿意给夫子发俸粟6万的标准官员俸禄,已经说明了他们对孔子学识能力的认可,不过问题还是出在党派斗争,如果卫国愿意让孔子当官,那么心中有仕途梦的孔子肯定欣然同意,然而卫国给俸禄不给实际官职,就是因为国内的党派斗争激烈,大家愿意让一个外来人当官,当前提是不能当大官,因为这严重影响威胁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孔子胸中自有鸿鹄之志,当一个小官门客什么的也根本就毫无兴趣,卫国不留人,夫子自然就只能继续游荡,也就是所谓的周游列国。

实际上,卫国不留孔夫子的原因,恰恰是所有国家对孔子的态度,大家都希望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能够为自己所用,但是你一上来就想当二把手什么的,家族势力还欢迎你才怪呢。

所以孔子的周游列国之路其实是求仕之路,然而家族势力的存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孔子心中愿望不得舒,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圣人的尾声

前484年左右,因孔子的一个弟子打仗有功,战胜了齐国,当家的季氏家族终于愿意恭请夫子回国,七十岁的孔子也终于回到了家乡鲁国,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算是这个年纪,孔夫子还是希望能够去当官,可惜鲁国的政坛水同样很深,季氏给钱给地,十分尊敬孔子,却同样没给官职。

最后回国5年之后,依旧没当上官的孔子郁郁不乐,再加上弟子子路牺牲于战乱,最后含恨去世葬于泗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生当中仕途不得志,但弟子们把孔子生前的各种教导言论编制成书,影响了中华文化千余年;孔夫子死后三百年,大汉朝独尊儒术,从此孔夫子身虽死,思想已然成圣,也不知夫子泉下有知是何感想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