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克思传记形象建构与范式转换

2021-11-02

大体说来,马克思的传记经历了从“零碎传记性文章”到“系统性马克思传记著述”,从“经典作家的权威建构范式”到“各国学者多元建构格局”,从“神圣化/妖魔化两极的马克思”到“学院化/客观化还原的马克思”的发展历程。这三条脉络并非严格按照写作马克思传记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是相互交织、相互重叠。在这复杂的交织重叠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的传记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威范式、苏东学者的神圣化/教义化范式、西方学者的中立化/客观化范式、当代中国学者的专业化/学术化范式。这四种范式并不是专指一切由国别意义上的苏联人、西方人或中国人所写作的马克思传记,而是由于特殊的、专门的研究方式和解读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马克思思想形象。

权威范式。对于思想家来说,马克思本人所留下的著作、手稿、笔记、书信等文本群就是其一生的自传文献。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晚年一直想要为马克思写作一部详尽的传记,遗憾的是仅留下三篇概述,以及为纪念马克思逝世而发表的演说和一些文章、序言等。虽然并非完整性、系统性的论述马克思生平思想,但为马克思的生平思想解读奠定坚实基础。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同为经典作家的列宁职业和身份发生了变化。作为党的主要领袖、最高领导,列宁最早开始带动全党、全国大规模地、系统地收集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为马克思传记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他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第28卷所撰写的《卡尔·马克思》词条,不仅确定了马克思生平和活动的各个基本阶段,而且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内容,建构了马克思生平思想传记的权威范式。

神圣化/教义化范式。由列宁开创,梁赞诺夫进一步发展,科尔纽高度阐释的马克思传记,在生平事迹方面,注重突出马克思作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的一面,不关注或很少关注马克思之为普通人的一面;在文本思想方面,以“两个转变”为线索贯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阐述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具体为以下两点:首先,马克思是个完美无瑕、始终正确的英雄伟人;其次,马克思的思想学说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运用,这是绝对正确、毋庸置疑的。这种建构范式一直影响到20世纪下半叶的苏东学者,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神圣化、教义化。东德学者海因里希·格姆科夫于1968年,苏联学者彼·费多谢耶夫于1973年、斯捷潘诺娃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记等大都属于这一范式。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熟悉和接纳的是苏联范式的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创作的马克思传记无论在生平考据研究或文本解读方面大多受这一范式影响。

中立化/客观化范式。20世纪上半叶,基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与苏东学者“神圣化/教义化”范式相区别,西方学者大多致力于将马克思还原为“人”,主张以一种客观的学术态度研究马克思。他们基于所谓的“中立的”“客观的”“思想还原的”“精神分析法”等研究立场、解读范式,建构了不同的马克思形象,其中不乏反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妖魔化,构成了马克思传记形象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英国自由主义学者以赛亚·伯林使得马克思研究开始受人尊重,他的学生戴维·麦克莱伦则使马克思研究在西方成为流行。伯林的《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不仅连续在英语世界发表过五个版本(1939年、1948年、1963年、1978年和2013年),而且被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语言。1975年,麦克莱伦出版《马克思传》第一版,2006年出版第四版,不仅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也是当前影响最为广泛的马克思传记。

这种范式普遍从欧洲出发审视马克思的思想,将马克思拉回其历史背景、思想语境,赋予马克思真实感,这是优点,同时也是不足。即,将马克思的哲学完全纳入西方哲学范畴,按照西方哲学理论框架、精神实质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否认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科学性及他所引领的伟大哲学革命,忽视了对世界历史的格局与未来走向的深刻影响。另外,虽然日本学者重视从原著、文本出发阐释马克思的概念和理论,塑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性的马克思思想形象,但大多也未突破西方学者研究范式的根本影响,如城冢登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1968)、广松涉的《论青年马克思》(1971)等。

专业化/学术化范式。自马克思的名字传入中国以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传记在中国传播,既有翻译外国学者的,也有中国学者独立创作的。从零星介绍到系统翻译再到中国学者建构,从直接引进到破除苏联范式再到形成中国风格,折射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下半叶以来,MEGA2的文献学最新成果使得不论是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服务的马克思传,还是基于偏见肆意扭曲诋毁马克思的传记,都被淹没在故纸堆里。中国涌现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的集专业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马克思思想传记范式。

其一,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作为中心议题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的传记范式。如,《走向历史的深处》《走进马克思》《被遮蔽的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等,这些著作或是直接围绕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或是在阐述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呈现该论题,大大开阔了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视野,深化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实质问题的研究。其二,将马克思的文本作为一个客观对象进行解读和探究的传记范式。如《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义旨、基础与方法》《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等。在马克思思想研究中,文本研究、版本考证为处理马克思思想“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思想、客观与主体等矛盾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提供了必要的学理前提。其三,围绕马克思的革命生涯,突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将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的传记范式。如,《马克思与燕妮》《马克思》《马克思传》(多种版本),以及《马克思画传》等。这些学术化/专业化的马克思传记范式既是当代中国学者对苏联范式禁锢的破除,也是对西方学者根本缺陷的有力驳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的传记形象建构与范式转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及思想的影响和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学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为21世纪马克思的传记建构提供新的标准。从现实出发,我们不仅需要尊重马克思的伟大理想和高尚品格,而且要在客观上基于现实性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本人。同时,我们还应站在人类思想史的高度,从总体性层面全面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要立足全球视野,准确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对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并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最前沿问题,用中国话语来描写马克思,进而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9YJC710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