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诞辰140周年,这些新书帮助我们走近多面鲁迅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人们用各种方式重读鲁迅。在《觉醒年代》热播、表情包火出圈、文创产品热卖之外,关于鲁迅的出版物也在持续升温。据统计,今年1至8月各出版社的鲁迅著作动销品种共1500余种,总销量逾200万册。不少研究者、作家也纷纷推出新作,从鲁迅的家庭生活、人生轨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解读,帮助今天的读者走近一个更加真实、多面的鲁迅。
家书中藏着真实且有温度的鲁迅
中国人读鲁迅,大多是通过他的著作。而要全面认识鲁迅,不可不了解他的家庭。今年,大有书局出版了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编注的《鲁迅家书》,这是研究鲁迅家书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注解版本。
《鲁迅家书》完整收录了鲁迅致母亲鲁瑞的书信五十通,致弟弟周作人的书信十九通,致妻子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通以及致其他亲戚的家书三通,均为原信收录,展现了一个身为儿子、身为丈夫、身为兄长,真实且有温度的鲁迅。
“总体上说,给母亲的信,尊敬、沉稳、克制;给兄弟的信,显示中年时期与兄弟亲密合作的情义;对爱人则是绵密而又热情的倾诉。”黄乔生发现,在鲁迅写给母亲的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向母亲报告儿子的成长情况,这也是鲁迅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有一年春天,儿子被开水烫伤,鲁迅和许广平十分紧张,采取治疗措施,并探究原因,原来是两个保姆工作交接时出现了疏漏。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叙述前因后果,感慨道:“这孩子也不受委屈,虽然还没有发明‘屁股温冰法’(上海也无冰可温),但不肯吃饭之类的消极抵抗法,却已经有了的。这时我也往往只好对他说几句好话,以息事宁人。我对别人就从来没有这样屈服过。如果我对父母能够这样,那就是一个孝子,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鲁迅与两个弟弟的通信留存很少,现存的这组信主要讨论创作、翻译和家庭事务。当时,三兄弟联合翻译外国短篇小说,准备结集出版。“从这些信件中,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商量得多么具体,安排得多么周到,比如斟酌选篇,跟杂志打交道,特别是帮助三弟建人的方式,可谓煞费苦心。”
1925年3月,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写信给鲁迅,从此两人通信频繁,由师生到恋人到伴侣,相处了10年多。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记录了两人在恋情中的迟疑和抉择,兼以谈论世事人情。他们在谈论时事、品评人物时,有褒贬,有愤怒,也有幽默玩笑,还不乏情意绵绵的词句。同居后,他们将这些信件按照年月顺序,编成《两地书》。鲁迅特别强调这本书“并无革命气息”,在他的眼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战士要战斗,但也要吃饭和恋爱。
“有一个时期,人们为了塑造鲁迅的刚劲风范、斗士形象,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他温情的一面。阅读鲁迅的这些家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形象,或者说有助于我们在已经认识到的鲁迅的战士和文人形象之间寻找平衡。”黄乔生举例,鲁迅诗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句讲社会斗争,下句虽然也有人将其引申为“服务人民大众”,但鲁迅的原意是讲家庭生活。“鲁迅晚年得子,十分宠爱。有人讥讽他溺爱孩子,他就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解嘲。”
琐碎日常是理解鲁迅的最佳切入点
“从未如此热切地喜欢一个老男人。”媒体人出身的作家菜馍双全是鲁迅的超级粉丝。他曾住在首都图书馆隔壁,用三四年的时间读完了能找到的鲁迅传记,以及别人写他的文章合辑,直至沉浸其中。“像掘开了藏宝洞,数不清的宝贝叫人大呼过瘾。迅哥儿太有魅力!”
为方便读鲁迅,菜馍双全在枕头边、厕所里、书桌上,伸手可及处都放了他的作品。“别人读他的文学他的思想,我更乐意读他的生活,他的姿态,他的咖啡与茶,他的处世之道,他的花边八卦。最爱读的,是他流水帐一般的日记:昨天花多少钱,今天买几本书,昨个儿到谁家吃饭,明个儿看什么电影,后天要给谁随份子——貌似有一搭没一搭,却又像处处设了伏笔,那些琐碎乏味的日常,是我理解鲁迅的最佳切入点,是认知民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鲁迅读到不能自已,菜馍双全决定写一写鲁迅。他的新书《鲁迅:大先生,小日子》从饮酒、抽烟、看电影、下馆子、搞收藏,讲到租房、交友、育儿、爱恨情仇等等,涉及鲁迅方方面面,还原出一个性格鲜明、深刻峻冷、幽默有趣的鲁迅。“他不只俭朴,节约,他也懂享受生活,他喝咖啡,吃西点,坐小汽车,到电影院买最好的位子。他养宠物,逛庙会,吃螃蟹,喝小酒。他不只特立独行,他也会融入世俗生活。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随份子;他借给别人钱,也借别人的钱;他把每笔账都记得仔细,经济生活在他眼里是紧要的事。在甜品面前,他经常抵挡不住诱惑,前边刚拔了牙,后边就去稻香村买了糕点。他想戒烟,终于没有成功。他经常熬夜,身体健康受了影响。”
书中写及,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收藏家。“于北京生活的十多年间,鲁迅逛琉璃厂之频繁,在文化人当中也属罕见,他一共去了480余次之多,其中以1916年为最,多达80余次。”十多年积累下来,鲁迅购买了大量来自琉璃厂的二手旧书,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广泛购买和阅读,使鲁迅的学术水准和写作生涯更上一层楼。
菜馍双全研究发现,鲁迅还是个广告达人、文案高手。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鲁迅特地在上海《时报》第一版发布广告,以求更多销量。“鲁迅的广告语里,交代价格是必备元素,他知道一般爱书者,对价格最为关心。为鼓励大家购买,他也会强调‘欲购从速’,因为‘印数有限’。论‘饥饿营销’,鲁迅才是始祖。”
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鲁迅
今天的孩子该怎么读鲁迅?课本之外的鲁迅究竟是什么样的?为帮助青少年读者理解鲁迅及其作品背后的深意,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研究专家阎晶明决定为孩子们写一写鲁迅。他的新书《这样的鲁迅》以追随鲁迅的脚步的方式,以绍兴、南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为轴线,通过丰富生动的鲁迅故事和深入浅出的作品赏读,为青少年读者呈现了一个温暖与深刻并存,丰富、全面、立体的鲁迅形象。
“这本书不是传记,更不是学术研究,这里面是故事。这些故事都不是我编的,是从鲁迅作品中整理出来的,还有的是通过鲁迅同时代的人,包括他的一些亲人所做的回忆录、访谈等,从这样的资料里找故事。”阎晶明发现,网上关于鲁迅的故事甚至八卦非常多,作为鲁迅研究者的他更有责任站出来正确地去引导,以一种学术的态度去写这些故事。
“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年,把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也是最容易接近鲁迅的人群。”书中,鲁迅对青年的关爱就有不少故事。“鲁迅在上海期间,有一家刊物每次都把他的文章发在头条,而且给他高额的稿费,鲁迅为此专门写文章批评,说现在办刊物的越来越势利,只认名家大家,而且给他们高额稿酬,这样不等于那些青年作家们被压制了吗?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可取。”
对于中小学教材中有代表性的鲁迅作品,《这样的鲁迅》也做了一些延展性的分析。比如鲁迅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背后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36年鲁迅逝世之后,藤野还在日本生活着。有人拿着鲁迅作品集的日文翻译本,告诉他里面有一篇《藤野先生》。但是他完全不知道鲁迅是谁。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一个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另外一个人却根本不知道?这里既有性格、年龄等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中国积贫积弱,鲁迅到了异国是很痛苦的,所以他对周围一切都非常敏感,像藤野这样的,哪怕给他校对笔记上的错别字,给他学习上一点点鼓励,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阎晶明认为,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一直在读者中保持着热度,但也有不少误读。“我这本书主要是想表达一个这样的鲁迅形象,他有严肃的、冷峻的、批判的一面,同时也有温暖的、宽厚的、生动的一面。但是二者都不可偏废,也不能因为强调他有温暖的一面而去抵消他的战斗性,所以书里第三章标题就叫‘战斗正未有穷期’,战斗是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要认识一个完整的鲁迅,要从多侧面去看。”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