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相比孔子身体力行的周游列国,老子和庄子难道不是闭门空谈吗?

2021-11-11

孔子注解的周易有这样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由于孔子为首的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的那句话也把人分为了‘卑、高和贵、贱’,儒家就是围绕天人合一展开的那一整套伦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那么剩下的可以不用看了”。

简单的说还真是如此,但不能因为这点就否定孔子,说孔子是奴性思维,把人培养成奴才。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那样,有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甚至还有沦为奴隶的,从孔子往前再看五百年甚至一千年还是这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事实存在“卑、高和贵、贱”这些等级的,何况孔子始终是个人,他不可能预测到两千年后是什么样,当然孔子并没有透漏自己是否有“人人平等”的想法,但在当时来说孔子即便是提出了“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无异于是空谈!

所以孔子就挑明了天尊地卑,天地原本就有高下之分,连天地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既然无法改变,那干脆各司其职,各自干好各自的事吧,于是孔子到处奔波宣扬“仁政”,并亲自对诸侯们说:“仁政是你们诸侯应该做的”;孔子又对庶民说:“忠诚是你们应该做的”。无奈的是诸侯们只愿意以听孔子的后半句,因为诸侯们希望自己的臣民忠诚,至于“仁政”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几千年来庶民对天子、诸侯那是说一不二,但是天子、诸侯对庶民没多少改变。

到了汉朝的时候,从汉高祖到窦太后都用“黄老之术”治理大汉江山,窦太后去世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用儒家思想治理汉朝,但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历朝历代都只学了一半儒家,那就是只要求庶民忠于天子,但是天子的仁政几乎等于施舍。以汉武帝为例来说,虽然汉武帝号称以儒家治理汉朝,但是汉武帝时期的百姓要比以往过得苦,汉武帝后期人口要比早期减少了一半,赋税、徭役要比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的多,这一切说明了汉武帝是用儒家要求别人,而不是用儒家要求自己。

从孔子之后的几千来儒家是跑偏了,但要弄清的是这不是孔子的错,不是儒家的错,孔子的要求是双向的,既要求庶民对天子忠诚又要求天子对庶民施行仁政。同时现代人的眼光的确要比孔子“长远”的多,但如果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对孔子的要求不能太苛刻,因为他以实际行动努力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是个55岁的老人,还不辞劳苦地到处找诸侯游说,况且孔子既不求名又不求利,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孔子的愿景没有达成,几千来他的愿景也没有实现,但孔子仍然是个用实际行动说话的实干家!相比孔子,老子和庄子又做了什么呢?他俩什么都没做,他俩从来都没有为了庶民奔波过,只是在书上写了很多大道理,而且还是让人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像“无为,无不为”这些让人不太懂的理论,如果不去实际行动,仅仅是说一些华而不实的空话,这难道不是空谈吗?

老子和庄子都是讲大道理又不行动的空谈,但他俩被褒扬的很高,后人把他们赞美成“思想家和哲学家”。不行动就不会错误,也不会失败,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像孔子那样吃过闭门羹,“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些大道理又等于没说,没有说明天子和庶民各自应该怎么做,那也就谁都不会得罪,老子和庄子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道德经》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其中一种是“在天地眼中,人和刍狗没有区别,人和万物都是一样的”,这貌似是“人和万物平等,那么也就人人平等了”。的确是这样,以天地为视角都是一样的,可这不符合现实,“以获取资源为生存条件的万物,总有强势者会出现,那必然就存在弱势者”,当强弱有别的时候又何来平等?何来老子口中的万物同为刍狗呢?

所以说老子、庄子的理论虽然玄妙,但不切合实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大概因为这样,老、庄根本没有去尝试过,只是著书立说空谈理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