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儒商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商业文化简史》

2021-11-16

中国商业文化简史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商业文化,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中国的商业文化附着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之上,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李强

《中国商业文化简史》可以说是一部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商业文化史。

这本书是李强教授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之作,他长期坚持为学生和企业开设相关课程,本书即为作者教学与思考的成果结晶。

从夏商到明清,李强教授以生动笔触还原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历史。

并且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呈现了商业文化史发展概貌,兼从范蠡、李白、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视角管窥时代商业风尚。

商业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自然而然的选择,商业是锦上添花的那朵 “花”,花朵谁不喜欢?古人不仅不“轻商”,说起来倒是“重商”更合乎社会发展逻辑。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含义很多,可以定义为“文治教化”;也可以定义为人们已掌握的或多或少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创造和累积而成的,比较直观的表现是或娴熟或笨拙驾驭文字的能力;当然也可以指人们在较长历史时段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如何定义“文化”,作为数千年历史积淀的精华,它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商业文化是什么?

“商业文化”,简单地说即历史上那些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它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但是这个词汇本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历程而逐渐被引入公共话语领域的。

而中国商业文化史,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李强,上海商学院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

出版《宋真宗的1008》《大宋谜案》《红尘匹马长安道:中国商人往事》《红裙争看绿衣郎:大宋东京往事》等专著10部。

中国古代一直是“轻商”吗?

李强教授在书中指出,不少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一说起中国古代,就想当然地贴上“轻商”“抑商”的标签,似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消费者都与商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而只有到了最近几十年,我们整个社会才开始重视商业和商人。

这种严重低估中国古代商业思想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放眼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中国商人其实也曾有过风风光光的日子,特别是在大秦帝国完成统一大业前,商人不仅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得到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重视与欢迎,那个时期也是商人的“黄金时代”!

正如李强教授指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奴隶制已经让位于封建领主制。

虽说官府依然竭力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但私商的实力毕竟逐步增强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当权者对商业发展更是呵护有加。

齐桓公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为相,实行一系列惠商、重商政策,加大发展商业的力度,使齐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国力强盛,国都临淄更是跻身春秋战国有名的大都会之列。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哪些商业政策呢?

首先是“管山海之利”,实行盐、铁专卖,特别是对盐“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官营制度,被后世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管子》一书大约著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对商业的功能及作用倍加肯定,认为“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事”“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市者,天下之财具而万人之和而利也”。

《管子》主张按照社会分工,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商人被看作四民之一,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儒商是怎样炼成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

子贡在古代商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那时候的商人喜欢在自家店铺里挂上两个条幅,上面写的是“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陶朱”指的是范蠡,“端木”指的就是子贡,他本是卫国的一个普通商人,后来投到孔子门下学习儒学,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十个学生之一。

子贡被认为是“儒商之祖”,“儒商”这个概念其实是需要探讨的,但子贡与儒家关系密切则是不争之事实。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作为“儒商”当然也是如此,他们善于对各种政治、经济信息进行分析,以从中获得商机。

儒商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关注,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仁”。

放眼古今中外,多少企业家艰苦创业,靠着头脑的聪明和把握商机的敏锐,生意越做越红火,但正由于心中缺少一个“仁”字,最终结局不过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作为大商人的子贡,跟孔子学习些什么呢?当然主要也是这个“仁”字。

在《中国商业文化简史》中,李强教授还讲述了孔子教导子贡何谓“仁”的故事,进而阐述了儒商最重要的品质——德!

子贡追随孔子“问仁”“求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成为后世商人的楷模,商人们即便达不到子贡那样的“儒商”境界,也会景行行止、心向往之。

中国商业文化简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中国商业文化简史》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又另辟蹊径,选取与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相关的代表人物展开专题论述。

例如范蠡、卜式、李白、欧阳修、胡雪岩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思想与消费状况。

虽曰“简史”,举凡历史上和商业相关的货币、商品、人物、诗词、思想,本书都有涉及,堪称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优秀著作。

试读章节

周朝建立后,经商被当作国家重要的事务,朝廷进一步提高商业的地位,将之看作国家正常运转之必不可少的环节。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这样写道: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文中提到了四类人———农、工、商、虞,分别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林业(包含渔业)四个产业,显而易见,在周人看来,这四个产业是国家富足的基础,而且商业的地位一点也不比农业、林业差。

《周礼》中规定国家“以九职任万民”,这“九职”中的第六个即“商贾”,其作用是“阜通货贿”。

周武王将国家重要事务分了八项内容,即《尚书·洪范》所说“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八政”中排位第一的是农业生产,而第二位“货”就是商业贸易,其次序甚至排在了祭祀、外交、军事等国之大政前面。

把商业与其他各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和国家重大事务相提并论,亦可想见当时人们对这一行当的重视程度。

商业不仅是朝廷重视的日常工作,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年景,它还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周文王时曾遇到大荒之年,在他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法中即有“招诱商旅”,用时下的话来说,也就是所谓的 “招商引资”。

笔者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贫困地区的官员把“招商引资”当作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只要能招来商人投资,一切都好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什么都不是问题。

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深入人心,地方在招商引资上也要挑挑拣拣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通过招商来提振自己的经济发展,这一妙招的发明权还属于周文王。

——选自《中国商业文化简史》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讲 当我们谈论“文化”时,我们在谈什么?

一、从“物相杂”到孔子的“斯文”

二、庄子的“鲲”与“大鹏”

三、“八卦”一下“文化”

四、“商业文化”是什么?

第二讲 重商时代: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一、商业活动的产生

二、夏商时代的商业

三、周人重商:商不出则三宝绝

四、子贡问仁:儒商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讲 抑商时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上农除末”:大秦帝国崛起的秘密武器

二、“贱商令”:刘邦给商人戴上耻辱标记

三、“算缗法”:汉武帝新经济政策的是是非非

四、群豪并起:大汉王朝终成过眼云烟

五、卜式当官:商而富则仕的典型

第四讲 繁华时代:《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商业世界

一、城市,商业让生活更美好

二、“抑商”时代的终结

三、繁荣的文化市场

四、扩大了的商人队伍

五、窦乂发家:一个唐朝小商人的创业史

第五讲 转型时代:那些应该被铭记的商业细节

一、青花与棉花:大元王朝的两朵商业奇葩

二、白银上位:大明王朝的货币战争

三、大清王朝:被遮蔽的商业帝国

四、双城记:近代商业史中的广州和上海

五、胡雪岩:“红顶商人”的兴衰史

第六讲 货币简史:这可能是“最值钱”的历史

一、从兔子到羊皮

二、贝壳,众里寻他千百度

三、铜币,改变了商业世界

四、方孔圆钱:最成功的货币设计

五、从“飞钱”到“交子”:支付手段的重大变革

六、几个与钱有关的故事

第七讲 “商圣”范蠡的进退取舍之道

一、“待时而动”是大格局

二、“择时而退”是大智慧

三、“上商近道”是大境界

第八讲 “诗仙”李白笔下的大唐商业

一、“酒肆”与“胡姬”

二、“葡萄酒”“玉壶”及其他

三、商人少妇的情感世界

第九讲 “醉翁”欧阳修书简中的商业秘密

一、北宋文人与茶

二、从“达头鱼”到“鸭脚子”

三、文房四宝

后记 当你老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