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故乡的刺绣

2021-11-16

故 乡的刺绣

文/张道兰

在我的路西北故乡,流传着一种刺绣工艺。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最著名的当属“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粵绣”和“蜀绣”,艺术精湛,巧夺天工,堪称国粹。

关于刺绣,据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国刺绣起源于三千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个漂亮的姑娘,出嫁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衣,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破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线绣了一朵小花,不仅盖住了破洞,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聪明的苏州人受到了启发,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苏绣”也就从此兴起。

我们山东的刺绣并不闻名,但懂刺绣的人却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女性,很多人都会绣花。她们会自己剪出花样儿,绣在枕套上、帽子上、鞋上、鞋垫上、小孩儿的兜肚上等。小的时候,见过母亲绣花,也穿过绣花鞋,但没有真正学过绣花。听母亲说,奶奶的绣花功夫很深,不仅剪得漂亮,绣得也相当精细。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很要好,爱干净,中等身材,皮肤白皙,标准的三寸金莲。奶奶年纪大了,我没见过奶奶绣花,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奶奶摇着蒲扇,挪动着她的金莲小脚,穿着洁白的“夏布”大襟褂子,坐在我家老枣树下纳凉。

奶奶的刺绣手艺很精湛,她有一套非常精美的绣花工具和绣花道具。她老了不能绣了,便将她珍藏多年的绣花绷子、绣花针、七彩丝线、多彩丝绸织物、多种绣花底布等,外加一对银镯子传给了我,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绣花能手,希望我能继承她的手艺。对于奶奶的那些绣花道具和镯子,我并不感兴趣,我觉得那是老土、老古董,脱离了时代跟不上形势,再说我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么?握得住笔杆,哪里拿得动绣花针啊?就这样,我将奶奶留给我的珍品束之高阁了。直到我参加工作之后的很多年,母亲征得我的同意,将奶奶的那套绣花珍品和银品传给了我的侄女。

就这样,奶奶的刺绣功夫在我这里没有得到承接。直到前几年的十字绣热潮,到底还是激发了我对刺绣的热爱,一连绣了大大小小十几幅十字绣绣品,其中“八骏图”、“富贵祯祥”、“一树独先天下春”三幅绣品是我的最爱。这也算是对奶奶的一个小小的慰藉吧。

四、缝纫

缝纫是指衣服的剪裁、缝合、补缀等。用来缝纫的工具就是缝纫机。缝纫机应该算是女红中最现代化的设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婚陪嫁的标准就有“三转一响”,这三转之一就是缝纫机。直到现在,缝纫机的用途仍然极为广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些年,知青时兴穿劳动布,劳动布相当于现在的牛仔布。知青穿的劳动布服装都是经村里会缝纫的女性来缝制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员,亲自裁剪亲自缝制且每次交工都是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的通过验收。对于学缝纫,我也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学,只是有心无心地看着母亲做,又时不时地上机蹬两下,一来二往便学会了。虽然只是学了个表面功夫,但在之后的生活中,缝纫也的确帮了我很大的忙。

直到现在,我那台三十多年的现代化缝纫珍品,默默地立在那里,依然光亮如新,关键的时候,仍然能够派得上用场,为我所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从古代到现代,都离不开缝补,离不开针线。新时代背景下,女红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千年延续、衍生,作为一种民俗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散发出天真、古拙、质朴、灵动的“乡野”气息,表现了中国女姓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内涵,蕴含着女性丰富的情感、纯美的内心世界,寄托了女姓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渴望。

愿生长于“乡野”之中的传统刺绣工艺,世代传承,在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根开花,绵延发展,绽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