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场了!洛阳》:一场充满青春能量的文化告白
2021春节,舞蹈《唐宫夜宴》引爆全网,随后又有《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河南文化相关的节目持续吸引关注,特别是舞蹈《祈》《龙门金刚》通过短视频的发酵大放异彩,一时间国潮+传统文化复兴成了创作的流量密码。《龙门金刚》背后的“镇省之宝”龙门石窟,也再次让河南文旅胜地,千年古都洛阳映入年轻人视野。如何发掘传统文化资中所蕴藏的巨大魅力,让年轻人真正爱上国风,也帮助这些文明古都再焕新生,成为诸多综艺中频频寻求突破的发力点。‘’
以年轻态形式复原与解读文明
把超级文化IP带给年轻人
在《登场了!洛阳》总制片人何冀兵看来 “把超级文化IP带给年轻人是我们的使命。” 从开始策划到正式播出历时360天,节目共计10期700分钟,短视频400多条,台本约22万字,现场拍摄人员300余名,在洛阳合作过的单位26个、部门36个、拍摄过的景点超过40个,巨大的工作量背后,是全体工作人员对“实现以综艺输出传统文化”的信念在支撑。
其实,文化IP的打造,本质上是做好文化传承。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让文化传承至下一代人的心智,让年轻人真正了解、融入,最后热爱上自己的文化IP。如何连接新一代?最重要的就是沉浸式场景的营造与文化切面的生动解读。在纪录片或文物解读类综艺中,带给受众与文化的连接形式,大多是对文化内容的单向欣赏。这类综艺有格调、有内容,但是受众则多为有一定文化鉴赏能力的小众兴趣人群,无法有效覆盖感染到青年整体。如果要贴近当下更多年轻观众的需求,结合国潮、寻找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登场了!洛阳》节目组则一直非常在意带给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与上一季主题篇章式的叙事逻辑不同,《登场了!洛阳》围绕关键文物展开推理,固定拍摄场景也更为科技化,同时保留了嘉宾的“致敬秀”环节(即复原某个历史故事或场景),具体形式与各期内容特点结合。实现超级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不少场景都尽可能复原传统文化的原貌,让观众也有置身其中之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沉浸式的探索体验。
从“致敬考古人”到“神都夜宴”和“万邦来贺”,每一期从一个全新且有趣的角度去了解古人生活在洛阳的样子,观众会感觉到他们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以第二期为例,探索团兵分两路,一队学习制作《烧尾食单》记录的唐朝菜品,另一队趣味闯关,了解唐代礼仪。在最后的致敬秀中,节目组通过严谨地复原传统美食、西域歌舞,再现了一场万邦来贺、华美雍容的唐宫盛宴,大唐的雍容华贵宛然再现,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构成节目独树一帜的人文价值底色
当下,一些综艺节目存在将文化IP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国潮复兴类文化综艺节目,尺寸和度的拿捏显得格外重要。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中曾经说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种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真正构成了《登场了!洛阳》这一综艺节目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底色。
不同于综艺节目中只邀请明星嘉宾来进行文化的阐释与解读。“《登场了!洛阳》对传统文化予以最大的尊重,呈现出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专业性的完美结合。
除复原者外,与洛阳文化强关联的专家学者也组成了神都书院导师团,他们分别是文化学者于赓哲、考古学家王咸秋、考古学家石自社、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考古学家许宏、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河南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荣、考古学家钱国祥、国家一级作家梅毅。每一名专家都是研究领域的泰斗,用专业、用坚守,让那些留存在漫长岁月里的文物遗迹再次熠熠生辉。而在每一位学者生动的解读中,我们也感受到前辈学者对历史的敬畏,对肩上责任的坚持和对内心理想的执着。
很多去洛阳旅游的游客都会去明堂进行打卡,从小学习的古诗文“天子坐明堂”,让我们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然而也仅仅是停留在不陌生的阶段,很多人都只知道名堂是天子的地方,至于它的架构,他的内容则所知寥寥。但通过专家学者的介绍和解读,我们才知道古人的含蓄之美与语言文化之讲究。金碧辉煌的名堂里,拥有春夏秋冬四个大殿,十二面象征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面又是十二节气。九龙捧凤更是满满的隐喻,让人对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权力架构有了有最直观的认识。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其地位就在这九龙捧凤中有了最具象的诠释。
博大文明视野
“这里,是中国起步的地方”
近年来考古热不断兴起,对于考古稍微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一直都是考古学界领域专家在思索的问题。
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这一点,最直接地体现在二里头文明上。二里头,本是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一样,她的名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就在她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隐藏着三千多年前华夏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发掘,让它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在数千年华夏史前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二里头,产生了最早的“中国”。
而作为具有高度文明视野的《登场了!洛阳》节目组也在努力朝着成为公共史学桥梁的方向前进。不仅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洛阳这一传统城市,同时也努力发现洛阳文化的横切面,在龙门石窟、洛阳牡丹等大众认知基础之外,带领人们走向鲜为人知的二里头宫殿发掘遗址,用青春的表达、探索的方式,沿着考古工作者的脚步走进二里头遗址,带领年轻观众重新认识最早的中国,向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致敬。
“我认为文化自信,来源于二里头。”在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的介绍下,汪涵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出土文物。制作精巧的绿松石龙形器、造型秀美的乳钉纹铜爵、工艺高超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一件件文物凝结着考古学家的心血。许宏队长自信地说:“古代中国文明在这里正式登场,中国从这里起步。”当探索团成员跟随拿起洛阳铲,每一寸的探索都是对古老文明的好奇与尊重。
也正是这一主题升华,让《登场了!洛阳》,没有局限在一个古代都城的留恋探索上,而在潜移默化中上升到对于中华这一主体的认知与热爱。我们也从中窥探到制作组的勃勃野心和持续进行超级文化IP创造性成果转化的决心。
如今,《登场了!洛阳》已经收官,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同样也是用古代的视角打量今朝。这种沉浸式解读历史的新颖视角,节目组全体成员由内而生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对文化自信呈现方式的探寻与挖掘,为传统文化IP衍生探索了更丰富的落地模式,也让节目在青年观众中获得了最为珍贵的记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