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碗浓香的豆粥,让苏轼想起两位古人,写下警醒世人之作,饱含人生哲理

2021-11-09

元丰七年,苏轼从金陵送家眷到真州安顿,途径朋友的家,朋友为苏轼送上一碗豆粥,这碗豆粥,让苏轼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警醒世人之作,蕴藏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豆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豆粥这个媒介,想起了两位古人,一位是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一位是晋朝的石崇。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起兵时,有一次经过滹沱河,天气非常冷,将士们又没有饭吃。这时,有一位名叫冯异的人,给刘秀送上了豆粥,刘秀和手下人才得以“饥寒顿解”。第二天,刘秀到了南宫,又遇上了狂风暴雨,刘秀只能在路旁的空茅屋中躲避,冯异抱来木柴,邓禹烧火,刘秀自己对着这堆火,烤身上的湿衣。

而晋代的石崇,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富翁,他曾经和王恺斗富,最终也因此葬送了一家人的性命。石崇家里也非常喜欢喝豆粥,而且石崇家里的豆粥,总是煮得又快又好喝,冬天还有韭菜和蒿子吃。这让王恺嫉妒不已。后来王恺买通了石崇家里的奴仆,奴仆告诉王恺这个秘密,原来石崇家里的豆粥都是提前熬好的,而韭菜其实也不过是干韭菜根捣细,再加上麦苗冒充罢了。

两个不同时期关于豆粥的故事,描绘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曾经的光武帝刘秀,靠着一碗豆粥,从危难中摆脱出来;后来的石崇,因为一碗豆粥(代指财富),而沉溺在奢华生活之中,最终送了性命。

豆粥,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完全是要看一个人是怎么样的处事方式。

苏轼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刚刚从被贬黄州的艰难处境中挣脱出来,朋友家里的这碗豆粥,自然让他心生感慨。这首《豆粥》诗,其实就是苏轼想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人在落难的时候,也不必太沮丧;人在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太张扬。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