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说克己复礼,道家老子讲无为而治,时代需要“谁”
文|颜小二述哲文
儒家和道家的理论观点,看上去似乎总是在“互相反对”,比如老子说“天地不仁”,孔子则强调“仁者爱人”;老子又说“无为而治”,而孔子则强调“克己复礼”。似乎儒家和道家,一个积极入世、一个淡漠避世。
但事实上,真的是我们想当然中的那样吗?在颜小二看来,道家老子与儒家思想,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所谓对立,不过是道家“正言若返”的思想特色让其看上去像是与儒家“唱反调”,实际上,就人生境界来说,道家更“形而上”一些,儒家则更“接地气”一些。就举的例子换种说法,既要达到道家的“不仁”,先得做到儒家的“仁”。
而关于老子、孔子思想谁更适合时代发展这个问题,根据上面的简单分析,颜小二的观点是二者皆是华夏文明延续发展重要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对可让人受益终身。就谁更适应时代发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儒道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二者都能很好地适应时代,是当代华夏子孙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1、老子“无为而治”里的“有为”
首先,我们来简单议论一下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体会一下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有为”。
“无为”是道家的经典思想,也可以说是道家之“道”的特质,但是“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老子指出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之“无为”之所以可以达到“无不为”,继而天下“大治”的结果,原因在于“顺道而为”。
也就是说,道家“无为”里的“无”,剥离的是“利己之为”、“偏私之欲”。或者这样说,因人的行为是“顺势而为”、“道法自然”,于此,便不是所谓的“强作妄为”。在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然而为”之下,天下大治也是情理之中。
也就是说,道家讲“无为”,实际是突出道“顺势而为”的特性,并不与儒家之天下为公的“积极有为”背道而驰,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无为意味”
带着对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解,我们再来简单说说“克己复礼”。
在《论语》中,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曾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此,孔子就教化提出的“克己复礼”几千年来被数代人谨记。
而孔子这里的“克己复礼”之目的,其实也有“求仁得仁”的意味。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礼”作为对人内在品质评定的重要依据,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克制利己之欲,继而让自己外在行为自然而然地符合“礼”。
从上述观点中推敲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思维逻辑内涵,其实所谓的“克己”,克制的是人于社会中面对不同诱惑时被放大的“非自然的”、“迷失自我本真”的利己之欲。
如果内在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可以突破眼前的“苟且”,从更高层面看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于此人在为人处世上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继而从容不迫、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时候,外在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流落出符合“礼”的表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克制的是与“自然”相反的“利己之欲”,这恰恰就是道家之“无为自化”之无为意味的核心体现之一。
3、“克己复礼”不可少,“无为而治”有智慧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下面就比较好给出结论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无为而治,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夏子孙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智慧。
过去我们的老祖宗将这些智慧结晶视若珍宝,今天和未来,儒道二家的治世修身之学同样是我们所需要,且必须珍惜的宝藏。
我们要理解“克己复礼”中“人之求仁”的哲学内涵,体会其摒弃私欲的“积极有为”人生高境界。
而就现代高速发展、更重效益的竞争年代来说,道家之“无为而治”无论是个人平衡“社会人”与“自然人”身份,还是对于团队领导者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更远更强,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各位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