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代表委员议国是|代表委员热议: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教育该如何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这一强大背景下,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提出了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的提案。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也存在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繁荣、多元素融合、故步自封、重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如今的中国音乐类型、内涵更加丰富。而“中国乐派”该如何定义,王黎光委员给出了最为精准的解释: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而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这是建设“中国乐派”的根本出发点。
关于这一议题,王黎光委员说:“当下,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中外文化精髓,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我提出建设‘中国乐派’可谓恰逢其时,这也正是历史赋予中国音乐的重要使命。”
同样浸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昆曲,走过600年仍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但是,这个社会了解、理解和接纳昆曲的人还不够多,专业学习者偏少。所以昆曲要如何 “破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省文联副主席柯军花了20年探索创新的“素昆”,保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今年全国两会,柯军代表带来的建议均与传统文化有关,其中包括建议组建国家级 5G 数字戏曲实验室,打造一支推动戏曲数字化的“国家队”,让传统戏剧也能吸引年轻观众,成为“流量担当 ”。
柯军代表认为,戏剧不能困在剧院里,要不断尝试全新的方式。尤其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艺院团通过云平台直播成功打造的“云剧场”,给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些启发。如何让戏曲更快更好地“触网”,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柯军代表建议,要紧紧抓住 5G 这个重大技术风口机遇,认真研究谋划组建,打造一支推动戏曲数字化的“国家队”,组建国家级5G数字戏曲实验室。
让观众DIY,戏曲文艺团体可将资源共享。“坚持全维度记录、多维度应用。” 柯军代表认为,这个实验室就是要以数字化方式推动传承传播的全新模式。实验室要对戏曲的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进行全维度完整记录,通过数字化技术解构,突破舞台的限制,加快传播的广度,加强传承的深度。通过逻辑算法网罗讯息,形成戏曲知识图谱,搭建数字戏曲基因库,将孪生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向虚拟人物、数字戏曲机器人应用展开研发。
同时,通过 MR(混合现实技术)结合4K等技术复原、抓取并呈现旧时影像细节动作、眼神和情绪。利用5G技术挖掘戏曲特质,用数字方式推动“互动式体验戏曲”以及“共享式数字戏曲平台”,让更多的大中小学生以及职场人员喜欢上戏曲。
如何培养大家对戏曲的喜好?柯军代表建议,戏曲文艺团体可将资源共享,群众可将元素随取随用,运用逻辑算法分析受众群喜好,生产并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逐渐培养群众戏曲欣赏习惯,实现文艺普民惠民。尽快建高校戏曲课堂,让学生在线学习地方戏。包括戏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展,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这是柯军代表一直关注的话题。他建议尽快落实高校戏曲课堂建设,“这是强调了多年的话题,但是目前仍有地方高校未能落实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美育价值的戏曲通识教育课程。”
据了解,2017-2018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推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舞台艺术教育实践项目,这一项目在高校圈中具有较大影响,这也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合作的一次有效实践。“以往的成功经验表明,积极推动此类项目的开展,将带动大量有志于此的青年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大批热爱昆曲、能够推广昆曲文化的高学历精英人才。”柯军代表认为,此类举措同时能够引发青年学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让高校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魅力,将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到更大。